若自家高中楼外,悄然矗立起一座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攀岩墙,你会做何感想?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地大附中”)开设了攀岩课程,引发全网羡慕!更“香”的是攀岩课程已正式加入学校课程表中从此以“常驻嘉宾”身份,成为学生日常锻炼的形式之一!除此之外,攀岩、人工智能泥塑、剪纸……
时至今日,北京各级各类学校在最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接连开设了各式丰富的特色课程。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这些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再次因“攀岩课程”进课表这一话题而引发业界人士的热议。
攀岩课程进课表带来新话题
日前,地大附中学校一座4层楼高、16米的攀岩墙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海淀区公立中学里建设起来的唯一一个标准的室外攀岩场地。
“攀岩墙的两面墙上分别建有两条速度道和两条难度道,都是可以承办国际标准赛事的。”地大附中校长助理、特色发展中心主任张卓介绍,学校还在继续研讨,在校园另一位置建设一个抱石墙,将攀岩运动中的三个项目完整地呈现在校园内。
随着攀岩墙的启动使用,学校为学生们准备的攀岩课程正式进入学校课表。学校将在每周5节体育课中拿出1节,让孩子们全程参与攀岩。
地大附中学生正在上攀岩课
地大附中校长杨宝华表示,学校的目的是不断扩大学生们在校园内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和空间,所以引进了这个只需要垂直拓展运动空间的攀岩项目。攀岩是一项具有育人价值和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功能的运动,它既要练力量,还要胆识与智慧,学生们要根据岩点分布的不同方位,思考攀爬的力量与路线。这个过程不仅是简单考验体育技能,更挑战着孩子们战胜自我的意志。
杨宝华介绍,学校以申报高中特色校为契机,与中国地质大学协同培养,构建了以“地球科学”为抓手的特色课程群,攀岩就是课程群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未来,学校将以攀岩课程为基础,拓展领域,构建更丰富的特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更多技能,为人生搭建更多可选择的空间与平台。
独具特色的攀岩课程一经发布,便引发社会的热烈关注,同样类似的航天、戏剧、书法、足球、剪纸、泥塑、武术等在学校以往办学过程中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特色课程独特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也再次引发热议。
多元特色课程助力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作为现代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特色课程是一所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显示其独特办学理念和品质追求的优质课程,也是学校最具个性和教学优势的品牌课程。在当下的北京,各级各类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特色课程,它们有的是相对独立的几门课程,也有的是相对融合的特色课程群。
密云怀中一泓水,润泽京华千万人。提到密云,自然会想到密云水库。密云五中位于水库之南,学生大多是水库移民的后代,他们享受着水库的滋养,同时也期盼着享受优质的教育。“学校以水的哲学为基础,开展了以‘润泽教育’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创建了学校现在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水润课程’。”密云五中校长李昱霏介绍,“课程内容从对水的构成、特性、作用,到水的分布、节水的意义,再到密云水库的保护,涉及到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思政等多学科融合的内容。”
“人工智能课程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课程。”海淀区五一小学校长孙庭春告诉记者,“学校开设了1至6年级的人工智能系列课程。”多年来,五一小学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与芬兰教育、百度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针对现阶段小学生特点,开发了这套课程。在这一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目前还开设了单片机、机器人、创客等编程相关社团,促进了学生计算思维的提升。
与时俱进保持特色课程活力
特色课程构建和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活力,教师和学生都享受新的课程带来的新鲜感和获得感。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却失去原有的活力而逐渐成为边缘课程,更有甚者,部分学校甚至改弦更张,创设新的特色课程。因此,如何保持特色课程活力成为干部教师常常讨论的话题。
在西城区,北京市月坛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全校都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公立完全中学,“初中日语特色文化实践类课程”以及“基于高中新教材的跨学科主题式特色课程”是学校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月坛中学校长张文生告诉记者,为了让课程保持活力,学校不断强化学校特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立足学校自身特色,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品质,推动特色课程精品发展。同时,学校强化校内激励作用和专业发展激励,让教师愿意为课程的发展贡献力量。另外,还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向社会、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评价观。“由此,课程不断完善优化,不断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疫情期间,月坛中学师生向日本友好组织、友好学校送去慰问与寄语
“我们鼓励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李昱霏校长表示,“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自我探究。通常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和集体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学习体验,感受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愉快”。
特色课程建设是动态发展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一成不变的课程或从不创新的课程很难保持活力和生机。课程落地,师资、环境、材料等外在的保障条件要能够跟得上。“让特色课程保持活力,除了课程品质足够优秀外,还要建立一些机制,例如建立新学期课程启动机制,强化特色课程的仪式;建立课程榜样激励机制,让前一届课程学习中的佼佼者分享个人的收获和体会,还可以采取跨年级压茬招生机制,便于上下届学生传帮带。”王永庆建议:“此外学校也需要建立课程成果展示交流的机制,除了校内展示,还可以推动跨区、跨省市的展示交流。”
特色课程衍生丰富个性化课程
“我们学校的攀岩课程是学校与校外专业攀岩培训机构合作编写的,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实践体验。”杨宝华介绍,“另外还有最重要的安全保护课程,从各个角度,全方面保证学生有好的攀岩体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人身安全意识”。
和地大附中一样,众多学校在设置一门特色课程的同时,也会衍生出丰富的个性化课程,由此满足更多的学生成长需求。戏剧教育是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戏剧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班级有剧组、年级有剧社、学校有剧团的三级管理模式,让每个班级的戏剧课堂丰富多彩。以这一课程为基础,随之衍生出了“剧本创作”“舞台设计”“新闻推广”“服装设计”“语言表达”等一系列个性化课程,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
回民实验小学2022年班级剧组经典复排活动启动仪式
特色课程的开设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带来新的契机。然而对于学校来说, 究竟开设多少特色课程,以及如何安排特色课程 也是部分学校教师关注的话题。 在王永庆看来,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现为有一定规模、品质比较高、形成品牌效果。个性化课程可以针对少数群体,但不能将个性化课程与特色课程混淆。个性化课程可以多一些,建设的要求可以低一些,但是其育人功能不能打折扣。 学校特色课程数量问题,要因校而异,量力而行。学校间不要攀比,不能说数量越少越好,也不能说特色课程越多越好,衡量的标准要看是不是满足育人的需求。“我认为, 学校的特色课程总量与学校的师资、环境条件和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在建设时既要强化课程的丰富性,力求眼中有学生,同时也要突出特色课程的规模、品质、品牌的特点。”王永庆表示。“特色课程之所以称其为特色,在课程品质上比较突出,形成了学校品牌效应,被认定为特色课程。但是它仍然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实施中,不能厚此薄彼。”李昱霏校长说:“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课时要求更规范和严格,所谓的特色课程不能侵占国家课程的课时,要结合学校课后服务和校本课程的课时统筹安排。”
文/本报记者 李继君 王小艾 赵艳国 姜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