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积极性?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通过行之有效的切片教研,落实新课程理念,助力“双减”落地,助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切片教研促进儿童思维生长
切片教研又称为“课堂教学切片式教研”,是指选取课堂教学的典型(可推广或可提升)教学片段,进行共同诊断与研究。教学的切片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是一个教学活动片段,甚至是一个提问。切片教研以其客观性、适用性、实效性,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新形式。
基于尊重理念与实践,我校的校本切片教研形成四个原则:第一,基于客观描述,即教研一定是在文字白描记录、定格拍照或视频复现等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做出价值判断,即对课堂教学片段,进行落实“双新”的典型性分析,确定其可提升、可推广的价值;第三:共同价值追求,即将立德树人、“双新”“双减”政策、学校课堂文化等作为提升目标;第四,促进共同提升,即切片教研促进的是授课教师、教研团队的共同提升。
本学期,我们主要切“拉长儿童思考时间,进行多角度、多回合的感知自悟”的课堂教学片段,主要从促进课堂思辨的精准提问、拉长思考时间的深度活动建议、学习资源暴露后的有效跟进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切片教研。我们发现,回扣核心、促思维发展的提问才是精准提问,有核心素养落点的深度活动建议才能拉长儿童思考时间,并且初步形成学习资源呈现策略、逐层追问策略和回扣核心的提升策略等。
以促进课堂思辨的精准提问为例,我们切片教师创设情境后提问,对比发现什么样的提问是紧扣核心问题,促进思维发展的。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估算解决问题一课,原提问是“用估算解决问题,看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过程表达清楚”,教研后提问是“到底装得下吗?你是怎么思考的?把你的想法表达清楚”;切片对比发现,教研后提问更能紧扣核心问题“18个纸箱,每箱装6个,到底能不能装下128个菠萝”,在核心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可视化地梳理,再与同伴交流。学生在梳理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估算的使用情境与合理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
实践发现,切片教研让每一位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参与,进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在教研组、校区到集团,我们用切片教研建构“常调研-真问题-精研究-同提升”实施路径,共同打造促进儿童思维生长的思辨课堂、民主课堂。全员参与课堂,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核心问题等级促进课堂思辨的实践研究”(CDDB19213)的研究成果)
文/魏华丽(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切片教研共深耕 赋能聚力齐奋进
白家庄小学尊重教学理念全面落实“双减”意见,以学习践行“双新”为依托,切实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坚持素养导向,将一致性、阶段性、进阶性贯穿在践行尊重教育始终。围绕“定难点,重梯度,教学到位不越位”进行了主题为“教-学-评-练”一体化教学范式下的人物形象解读——以《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为例的切片教研活动。
首先,定难点。教师们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结合第二单元语文要素及书后习题,确定教学难点,即通过阅读古典名著,形成对核心人物的评价。
其次,重梯度。教师们共同教研突破难点的路径,教学实践后,聚焦片段,从细节出发,全组教师利用切片教研共同学习同伴的优点和亮点;重点教研暴露的学情和问题,多次“实践-切片教研”,对标教研成效,不断完善教学,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师整体单元设计能力。落实“学段规律和核心问题驱动”的阶段性。
最后,教学到位不越位。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任务评价标准设计遵行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原则。另一方面,素养的形成需要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去探究、体验,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在微格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课堂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时间,进行多角度、多回合的感知自悟。
据此,教师根据“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要求,设计了第一堂切片研究课。课程整体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进行活动设计。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为环节主持人,围绕主问题进行全班的质疑补充,碰撞思维的火花。
这节课优势明显,但是对于思辨后,如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加深对于人物形象的体会,以及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激发,略显欠缺。在此基础上,教师团队又推出了第二节切片课。在加深人物形象的体会方面,关于诸葛亮的教学内容保持不变。对课文中出现的另外三位人物的形象体会上,教研团队以学生的视角设计了第二环节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代入诸葛亮的身份去原文中找到能够体现相关人物特点的语句,调动了学生的评价兴趣。
本堂课重视“教-学-评-练”一体化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名著中感受了人物形象,并能够准确找到相关理由,在落实了语文要素的前提下巩固了评价人物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李艳辉 费蕾 郝林风(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明晰培养目标 落实核心素养
五年级下册的《探索图形》一课隶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这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找出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块数,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种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核心素养。
本节课在设计时站在整体单元的角度进行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整节课围绕着一个大的教研活动:给出学生由棱长1cm小正方体拼成的棱长为3cm、4cm、5cm的大正方体的图片,统计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表格。第一次学生活动中,学生关注填写表格中的数据,发现规律,导致学生汇报时大部分学生在找没有涂色的块数时是用大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各种涂色的块数。学生虽然填对了表格,发现了规律,但缺失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
如何能在活动中落实对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了落实本节课所凸显的学科素养,通过切片教研,我们把活动建议进行了修改:观察并想象,观察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所在的位置,想象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会在什么位置;梳理并填写,梳理这四类小正方体分别在边长3cm、4cm、5cm的大正方体的数量,填写到表格中;思考与交流,有什么变化规律?
带着新的活动要求,我又在另外一个班上了这节课。学生在按照新的活动要求完成任务时,明显更关注了每种涂色的小正方体所在的位置,汇报时都是先找到位置再说出有几块。尤其在找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时,更多学生是想象出没有涂色的块数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经过分析得出没涂色的块数。在最后让孩子发现规律时,我给出了各种涂色的直观图,孩子们借助直观图,根据各种涂色小正方体所在的位置发现了规律。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一节课都应该在明确培养具体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每一个活动要求以及一些细微处,给出学生清晰的、准确的、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建议或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有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文/李晓华(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
专题式切片教研 让教学更有实效
在讲授《茎和叶》一课前,我带领四年级的学生种植了凤仙花。学生们在课上观察自己种植的凤仙花,学习兴趣非常浓。由于种植时间比较短,凤仙花的茎长得不够粗壮,叶不够茂盛,我又为学生补充了图片资料,学生可以观察图片继续发现凤仙花茎和叶的形态特征。
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学生按要求观察凤仙花时,更多的是在记录凤仙花叶片大小、样子,茎的高度和颜色;预留5分钟观察记录时间里,学生没有完成记录;学生并没有从不同角度观察记录凤仙花叶片在茎上的分布情况等。
针对本节课的问题,我进行反思并针对问题想出了解决方法。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我在PPT里明确了观察的要求,并请学生复述完整的要求,明确观察的任务。但是在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记录时,小组内学生分工,有些只记录了凤仙花从上面观察,有些只记录凤仙花从侧面观察。在汇报时,大多数学生只汇报了从上面观察的效果。
上完第二个班的课,我又继续进行了反思。我发现观察要求比上节课明确,学生在规定观察时间内完成任务,为后面教学内容留出时间进行交流研讨。学生在观察、记录凤仙花叶片在茎上分布情况时,学生记录从上面看得比较多,从侧面观察记录比较少,学生在预测茎的作用时主要提到的是茎能运输水分,没有学生提到茎能支撑植物。
我又再次学习课标,依据课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调整。在第三个班的教学中,在提出观察凤仙花活动要求时,就展示了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更加明确任务。同时,我把观察的时间延长到近10分钟。本节课相较前两节课各个环节都很顺利。在分析叶片在茎上分布情况和茎的作用时,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汇报。全面的观察为分析根据叶片推测植物生存环境说理由留出了充裕的时间。在观看叶片作用实验时,教师通过类比解释,使得学生可以对蒸腾作用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我还把不同形态的茎布置成课后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己查一查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的茎,引发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在以后的备课中,我要努力做到描述活动要求时清晰明确、可操性强。这样的课学生上起来才会轻松、有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文/段莹莹(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