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文化传递。儿童处于人生起步阶段,智力、知识、兴趣爱好、价值观都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儿童的阅读需要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图书,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引领和陪伴中提升阅读效率。基于此,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雷宇校长提出“全程陪伴阅读”,即打破时间、空间甚至人员限制的阅读方式,在家庭、学校、社区都能让儿童时刻沉浸在阅读中,在阅读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亲小禾”图书柜让孩子们轻松阅读)
站在儿童视角的顶层规划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秉持“友善”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站在儿童立场,发现儿童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行为发展有三个阶段:外力刺激、意志力支撑、积极情感引领。雷宇校长说:“学校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不懂策划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因地制宜,策划阅读活动,酝酿阅读氛围,营造阅读生态。从阅读的内容体系、方法结构和呈现载体激发学生向内生长的力量,多维度、立体化地构建阅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熟练阅读技巧、扩展智力背景、提高人文素养,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阅读目的。
学校提出,从规划到实施需要教师立足课程视域,从“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例如:从“基于教材”转向“基于课标”明确为什么教;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选择适合儿童成长的好书;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从“知识逻辑”转向“发展逻辑”知道孩子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学校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从每一次常态课堂开始陪伴儿童阅读,保证规划的阅读课程真正落位在儿童身上。
外力刺激:丰富阅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当活动遇到阅读,就给活动增添了一丝生气;当阅读遇到活动,就给阅读增添了些许活力。
班级阅读漂流。走进每间教室都可以看到“读书漂流箱”,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质,由学校图书管理员筛选、整理、下发到各班的。漂流箱每周轮换一次,每月书籍整体更换。在“读书漂流”活动启动仪式上,孩子们手捧着从其他班漂流来的图书,竟然发现自己同校区的好朋友刚刚读过这本书,跑过来跟老师炫耀:“老师,漂流箱太有意思了,我和我的好朋友爱看的书都一样!它就像一个神秘的信箱,竟然传递着我和朋友的友谊。”
专属校级漂流。走进学校大厅,会看到一个超大的方形机器,这就是“亲小禾”图书柜。里面的书目都是由老师们结合教材、课标精心挑选,按年级整齐罗列摆放。手持借阅卡对准扫描窗口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书,读完后还可以兑换一份小贴纸,集满贴纸就可以兑换特殊礼物,这样的兑换机制得到了同学们的追捧。这里面还有家长的陪伴,通过“亲小禾”微信小程序可以让家长也看到孩子阅读的情况,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儿童、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阅读环境场构建起来后,效能就产生了。
家长在参与活动中说道:“当孩子举着贴满奖励贴纸的评价卡给我看时,我感受到了孩子前所未有的喜悦,这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构建了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正向效能。”
儿童徜徉书海是输入,但还不够,还要加上阅读的输出,于是“写给春天的三行诗”“原创诗歌”等活动悄然发生。“三行诗”的小作者们通过学校广播站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孩子高兴地说“今天我的诗上榜了”,其他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是我们班同学写的,真厉害!”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展示中树立了自信,也找到了价值认同。“原创诗歌”评选活动开始后,同学们踊跃投稿,学校组织语文教师进行等级评选,最后班级内表彰,校级展示结集成册。有的家长说:“孩子喜欢走进自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还有的家长说:“这孩子,最近迷上了阅读诗歌,要我给他买艾青的诗集。”
不论是班级还是校级的漂流活动,陪伴者既是空间又是自己,就是这样全覆盖的阅读体验达到开启心智、丰富知识、助推成长的目的。
自主阅读漂流。学校、班级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不由自主、随时随地想捧起自己喜欢的书读一读。于是自主的阅读漂流展开了……
班级自主:在校级阅读氛围的带动下,有些班级用阅读作为班级文化落位的途径之一。比如,四(7)班田芳老师带领孩子们成立“班级诗社”,学生自主制作诗社宣传板,邀请家长或老师写寄语,把自己小组创编的小诗绘制成册。
学生自主:在学校各处也有很多供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馆是全天对学生开放的,学校楼道收纳格摆放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学生可以下课后自主翻阅。孩子们说:“学校就像一个大型图书馆,我可以随时拿到书,书仿佛就是我的贴身朋友。”这些学校场域的全开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而是把图书馆搬到了各处,学生便在这样全视角下享受读书的快乐。
家庭自主:家庭读书日活动引领家长自主参与。比如“星空下的阅读季”,学校在操场上搭建一个个帐篷,亲子共读一本书,读后演一演其中情景,让读书这件事情不因为时间、空间而被束缚,而且完全打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唤起家庭阅读的激情。活动中,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仿佛带领着我们参与了一次外出实践,夜空下,帐篷内,读书乐,我们正在见证美好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