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学长阳分校:全程陪伴阅读 打造学校教育新生态
2023-05-06 14:1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阅读是一种文化传递。儿童处于人生起步阶段,智力、知识、兴趣爱好、价值观都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儿童的阅读需要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图书,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引领和陪伴中提升阅读效率。基于此,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雷宇校长提出“全程陪伴阅读”,即打破时间、空间甚至人员限制的阅读方式,在家庭、学校、社区都能让儿童时刻沉浸在阅读中,在阅读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亲小禾”图书柜让孩子们轻松阅读)


站在儿童视角的顶层规划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秉持“友善”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站在儿童立场,发现儿童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行为发展有三个阶段:外力刺激、意志力支撑、积极情感引领。雷宇校长说:“学校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只有不懂策划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因地制宜,策划阅读活动,酝酿阅读氛围,营造阅读生态。从阅读的内容体系、方法结构和呈现载体激发学生向内生长的力量,多维度、立体化地构建阅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熟练阅读技巧、扩展智力背景、提高人文素养,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阅读目的。

学校提出,从规划到实施需要教师立足课程视域,从“教学意识”转向“课程意识”。例如:从“基于教材”转向“基于课标”明确为什么教;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选择适合儿童成长的好书;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从“知识逻辑”转向“发展逻辑”知道孩子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学校站在儿童生活的角度,从每一次常态课堂开始陪伴儿童阅读,保证规划的阅读课程真正落位在儿童身上。

外力刺激:丰富阅读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当活动遇到阅读,就给活动增添了一丝生气;当阅读遇到活动,就给阅读增添了些许活力。

班级阅读漂流。走进每间教室都可以看到“读书漂流箱”,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质,由学校图书管理员筛选、整理、下发到各班的。漂流箱每周轮换一次,每月书籍整体更换。在“读书漂流”活动启动仪式上,孩子们手捧着从其他班漂流来的图书,竟然发现自己同校区的好朋友刚刚读过这本书,跑过来跟老师炫耀:“老师,漂流箱太有意思了,我和我的好朋友爱看的书都一样!它就像一个神秘的信箱,竟然传递着我和朋友的友谊。”

专属校级漂流。走进学校大厅,会看到一个超大的方形机器,这就是“亲小禾”图书柜。里面的书目都是由老师们结合教材、课标精心挑选,按年级整齐罗列摆放。手持借阅卡对准扫描窗口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书,读完后还可以兑换一份小贴纸,集满贴纸就可以兑换特殊礼物,这样的兑换机制得到了同学们的追捧。这里面还有家长的陪伴,通过“亲小禾”微信小程序可以让家长也看到孩子阅读的情况,甚至可以参与其中。儿童、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阅读环境场构建起来后,效能就产生了。

家长在参与活动中说道:“当孩子举着贴满奖励贴纸的评价卡给我看时,我感受到了孩子前所未有的喜悦,这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构建了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正向效能。”

儿童徜徉书海是输入,但还不够,还要加上阅读的输出,于是“写给春天的三行诗”“原创诗歌”等活动悄然发生。“三行诗”的小作者们通过学校广播站诵读自己的作品时,孩子高兴地说“今天我的诗上榜了”,其他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是我们班同学写的,真厉害!”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展示中树立了自信,也找到了价值认同。“原创诗歌”评选活动开始后,同学们踊跃投稿,学校组织语文教师进行等级评选,最后班级内表彰,校级展示结集成册。有的家长说:“孩子喜欢走进自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还有的家长说:“这孩子,最近迷上了阅读诗歌,要我给他买艾青的诗集。”

不论是班级还是校级的漂流活动,陪伴者既是空间又是自己,就是这样全覆盖的阅读体验达到开启心智、丰富知识、助推成长的目的。

自主阅读漂流。学校、班级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不由自主、随时随地想捧起自己喜欢的书读一读。于是自主的阅读漂流展开了……

班级自主:在校级阅读氛围的带动下,有些班级用阅读作为班级文化落位的途径之一。比如,四(7)班田芳老师带领孩子们成立“班级诗社”,学生自主制作诗社宣传板,邀请家长或老师写寄语,把自己小组创编的小诗绘制成册。

学生自主:在学校各处也有很多供孩子自主阅读的空间,图书馆是全天对学生开放的,学校楼道收纳格摆放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学生可以下课后自主翻阅。孩子们说:“学校就像一个大型图书馆,我可以随时拿到书,书仿佛就是我的贴身朋友。”这些学校场域的全开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而是把图书馆搬到了各处,学生便在这样全视角下享受读书的快乐。

家庭自主:家庭读书日活动引领家长自主参与。比如“星空下的阅读季”,学校在操场上搭建一个个帐篷,亲子共读一本书,读后演一演其中情景,让读书这件事情不因为时间、空间而被束缚,而且完全打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唤起家庭阅读的激情。活动中,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仿佛带领着我们参与了一次外出实践,夜空下,帐篷内,读书乐,我们正在见证美好的产生。”

(图书馆记录着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的每一天)


意志力支撑:外化阅读思维 展开可观察的阅读过程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如何让学生耐心读完整本书?学校的教师团队以教研组为单位,立足语文课堂开展了主题研修。

培养有序的阅读习惯。阅读需要经过从阅读到领悟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的阅读行为,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培养有序的阅读习惯。

提前做好准备,准备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如果进行深入阅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前准备导读单。

阅读前:阅读封面、封底,大胆预测这本书可能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读目录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整本书内容;看序文,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是衡量的标准。随后再去阅读全书,就会带着认识和思考去读。

阅读中: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批注式阅读习惯。例如“注释式批注”“赏析式批注”“仿写式批注”等多种批注方式,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感知、理解、鉴赏。

阅读后: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这才是读书的意义。阅读笔记就是把意义记录下来的方法。一旦成了习惯,将受益无穷。记笔记的习惯始于课内、用于课外。因此在每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中展开学习思维,并将思维发展过程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随学随记的同时进行了学习的实践、体验,接着教师尝试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步骤、思考并将这种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堂练习(解决核心问题)上。最终尝试设计一份基于核心问题的课堂笔记作业,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课堂学习得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基于教材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整合教材“快乐读书吧”单元教学,低年级倡导亲子阅读,学校自主研发了《多彩绘本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选绘本故事,精创绘本活动。同学们画出自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在听故事、欣赏图画和独立创作中,认识文学,理解文学,为一生的幸福打好精神基础。

中年级通过阅读中外经典童话故事,做读书卡片,看童话故事会,进行角色扮演。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孩子们化身童话书中的人物,集中走秀,快闪舞台。此外,学生还给无声视频进行配音讲故事。这样的阅读活动更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素养。

高年级开展系统的整本书名著阅读,在阅读中与大师进行精神交流,为自己的阅读经历做读书卡、读书摘抄等,甚至将阅读到的知识转化成经验应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学校开展了“走进博物馆”主题活动,学生当导游,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在学生与名著对话的同时,与自己对话,走近文字的内涵,展出自己阅读的过往。

积极情感引领:建立阅读档案 激发阅读内驱力

可持续的阅读评价机制可以持续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学校制定《读书活动考核办法》和“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少年”“书香教师”评选办法。借助活动建立阅读档案,阅读成果也在逐渐积累。

课堂实践成果集。从对一套书的系统阅读、一位作家的深入了解、一本书的整体感知、一个故事的启发思考等不同角度,指导学生积累自己的阅读成果。收集并统整学生阅读文本成果,关注学生思维方法的过程,判断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实现思维能力进阶。例如:阅读手册的设计,每日、每周、每月的阅读感受积累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文本成果收集起来。

妙笔生花展示集。课上是阅读的根,活动是阅读的茎,那么儿童呈现出的就是阅读的果,这里面每一个果实都不尽相同。有甜的,看,那一个个自己编创的小诗集。有辣的,瞧,那校园各处张贴的学生阅读作品。有香的,闻,就是儿童身上因为阅读而留下的不同的特质。

综合能力表演集。当陪伴贯穿于始终,就会萌发出新生的力量。当依据课堂学习汉字的文化时,学生借助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多种场域,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成果汇报,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形成专属汉字展区,并在公共空间进行布置,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当六年级同学满怀留念要毕业时,利用学校内的全领域的阅读场域,制作纪念手册,留住自己美好的小学时光。中午翰墨时刻,学生朗诵团为全体师生讲故事……

正是在这样的全程陪伴下,学生闻得书香,食得书味,腹有书韵。

文/雷宇 王静 王萌(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