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巧做科技教育加法 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3-06-10 16: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了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多年来,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秉承“办卓越教育——激励每一名师生主动发展,成为最好自己”的办学理念,践行“培养自主发展、具有卓越气质六中人”的育人目标,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巧做科技教育加法,通过理念引领、资源拓展、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教育科研等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科技节

学生荣获北京市科学建议奖

“理念﹢”引领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只有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通州六中的科技教育深度体现着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关注差异、追求卓越、面向全体、至诚至正”的办学思想。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认真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多元途径、多彩活动,全方位推进学校科技特色教育。
严密组织,科学管理是科技教育开展的保证。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总务处、政教处、科技办公室等在内的科技教育组织机构,突出全校科技教育“一盘棋”。同时,学校科技教育实行项目制扁平化管理,先后制定了五大类十二项制度,逐步形成了有课时、有课程、有六中特色的科技教育工作局面。

“资源﹢”内挖外引办出科技大教育

通州六中位于通州区老城区,校舍较为紧张。面对资源劣势,学校积极转变观念,在硬件上实行内挖潜力外引资源政策,并着重软件建设,让学校的科技教育成为通州区乃至北京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内挖潜力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教育空间,设立了未来工程师活动室、模型活动室等,并依托学科专用教室,实现一专多能,保证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安全地开展。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科技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培训,为学生活动、训练、比赛等提供资金支持。

在外引资源方面,学校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科技教育工作;有效地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单位,开展科技教育与实践;学校还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进行纸船承重、纸桥承重、模型制作交流等科技实践活动。校外专家、校外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为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软件方面,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科技教师共13人,其中区级骨干5人,区科技中心组教师3人。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了一支科技社团兼职教师队伍,涵盖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数学、物理、美术、生物、化学、地理等多门学科,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储备。

“课程﹢”实现科技教育全覆盖

在学校“卓越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着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了科技课程,建立了课后服务课程群,满足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实现科技教育的全覆盖。

学校设有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周二、周四的课后服务时间。学校科技社团指导教师唐中岧自编了《木梁承重》《航空模型》等校本教材,还配发了辅助教材《青少年航海模型制作》等。学校分别制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案:对教师的评价,侧重课堂的有效管理、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评价,侧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评价方案中,注重学生的创意,并据此评选“十佳科技小能手”,以唤醒埋在学生心中的那颗“发明家”的种子。学校还高度重视学科的科技教育渗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策略,课上创设情境、有效设问,从每个问题的可教性入手,问题的易理解性入手,从及时提问、交互应答和设问的艺术性入手,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例如:宋丽丽老师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教学中,一边通过身边事例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观察现象找“声音产生”的规律,一边鼓励学生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潮起伏,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学校科技教育还十分注重跨学科融合,深入探索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相互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如木梁的制作,涉及物理、数学等知识,也涉及使用工具的动手操作等,这样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活动﹢”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

“看一场科技电影、写一篇科技小论文、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动手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学校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四个一”活动,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了解各种工具与机械装置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体验机械之巧、机构之妙,感受其创造者的匠心独具;组织学生到通州区宋庄农生态园、漷县绿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学生的盆栽参加比赛,获得多项市级一等奖……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在轻松玩乐的同时感受科学的魅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进一步激励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学校还成立了科技兴趣小组,拓宽科技教育渠道。绘画小组在历届市、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多次荣获市、区级奖项;计算机小组积极参加市、区级组织的各项线上模拟机器人活动,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摄影小组的学生用相机记录下科技带来的变化……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5月31日,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学校“融合型德育”的实践与探索——通州区中学“德育校园行”走进通州六中,学校的模型社团、木梁制作社团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赢得了一致好评。多年来,学校先后成立了巧手慧心社团、戏剧社团、模型社团、地球与环境社团、电子科技社团等科技社团,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方式。

巧手慧心社团开展了剪纸、如意结、塑料瓶、杯垫、盘长结等设计创作活动,学生多次参加比赛,捷报频传。

戏剧社团主要以科普剧的形式开展科技活动,培养科技素养、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模型社团涵盖了木梁承重、航海、航空、车辆、建筑等项目。2017年,学校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未来工程师比赛期间,一名学生不慎将手拉伤,但是依然坚持参赛,最终获得全国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多年来,学校模型社团两次获得通州区航模竞赛团体第一名,连续两年在北京回旋200项目中获得冠军,在“飞北”总决赛中获得一枚铜牌,三人次获得二等奖。

地球与环境社团深入开展植物栽培、“环球自然日”活动等,培养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张超杰、曹梓煜同学以“千寻大运河”为题参加了2021年“环球自然日”的展演比赛,获得市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学生张孝山同学“公共场所设置心肺复苏急救设施”的科学建议荣获北京市科学建议奖。

电子科技社团包括无线电测试、智能机器人、编程等项目。学生在2022年通州区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代表通州区参加北京市的比赛。

“科研﹢”赋能学校科技教育新发展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技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以此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由刘军丽老师牵头的“初中多学科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市级课题,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普及性健康知识。该课题结题时被专家鉴定为优秀课题,刘军丽老师被评为优秀课题负责人。

2021年12月15日,基于智能平台跨学科教学研究课示范展示暨通州区初中理化生学科组联合教研学期总结会在通州六中成功举行,学校和剑菲、张迪、李晴等理化生学科教师,依托智能教育平台智慧学伴,以“厨余垃圾大变身”为主题,进行跨学科示范展示,充满了科技教育元素,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与探索精神。张迪、李晓庆、李晴、和剑菲的论文《智能平台支撑下的跨学科教学——以“垃圾去向追踪”为例》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上发表。

“成效﹢”铸就学校特色品牌

多年来,通州六中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示范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示范校、首都劳动奖状等荣誉;学生荣获国家级科技奖项29人次、市级奖项427人次;科技教师获市级奖项41人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学校与通州区郎府中学、台湖学校、东方小学、北京育才学校通州分校等学校结成手拉手关系,促进资源共享,携手双赢。学校先后成功举办通州区“建筑嘉年华”科技节、“环球自然日”北京通州赛区活动等,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引领与辐射。唐中岧老师作为木梁承重项目的优秀指导教师,承担了全区科技老师的辅导,并组织区级比赛,让通州区中小学木梁承重项目逐渐走进全国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未来,通州六中将继续做好科技教育加法,大力推进科技教育与“双减”工作紧密结合,推进科技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和剑菲 唐中岧 曹云骏(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