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源动力。因此,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把科学的盛宴带到了学生们的身边。
在实践中,巩华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以学校“筑梦教育”理念为依托,提出了“科教逐梦”的科技教育理念,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梦想农场”活动实践基地等积极开展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鼓励师生多参与,重视结果但更重过程,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理念与方法体系。
学校科技节
学校科技节
学校种植节
构建科技教育的特色理念
2017年,巩华学校提出了为每一名学生“立梦、逐梦、圆梦”的“筑梦教育”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具体学情、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科教逐梦”的理念(具体内涵结构图见图1)。
为了让科技教育的开展更有依据、更为高效,学校将学情调查作为工作方案设计的出发点,组织教师对学校情况和学生学情做了深度分析和精准把脉,确定了“科教逐梦”的需求导向,让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了出发点、落脚点和关键点。学情调查显示,学校生源以本地回迁子女为主,物质条件丰富,但是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学生家庭有能力、也需要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到科技类活动之中。
作为一所建校不到10年的新生代学校,学校提出了为每一名学生“立梦、逐梦、圆梦”的“筑梦教育”办学理念。这一办学办理念,也成为“科教筑梦”的理念源泉,引领着学校科技教育工作。
在“科教逐梦”的理念引领下,学校成为了“科教逐梦”的实践园地。巩华学校位于昌平区科教新区,地缘优势决定了学校有做好科技教育工作的使命与职责,也有做好科技教育的资源和优势,科技教育成为巩华学校发展中的关键内容,做好这项工作义不容辞。特别是在“双减”下,学校更是借助“科教逐梦”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目标。
做好科技教育组织管理与保障 为有效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落地生效,学校在组织管理与保障方面提前谋划、精心实施。
在组织管理方面,学校通过建章立制,首先明确了科技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分工,确立校长为科技教育管理与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分工、职责,适时微调人员的责权。其次,学校注意制度建设与创新,在制度建设中结合“科教逐梦”的理念,与时俱进,依据“双减”、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需要,结合课标,制定了与之对应的科技教育制度与工作方案。在巩华学校,要求全员参与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干部示范引领,激发教师队伍参与科技教育工作的热忱,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均直接参与到了科技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实施中。学校校长、副校长、德育、教学、后勤主管领导等均加入到了梦想农场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项目立项之中。
在支持保障方面,学校积极盘活资源,实现内外联动。在学校内部,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一支“筑梦”科技教师团队。按照工作部署,学校科技主管制定规划,科技教师参与培训活动需在5次以上,目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科技教师团队,每学期都会吸纳2~3名学科教师进入到科技教师队伍。
学校还积极盘活校内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实践场地,推出特色品牌活动。目前,学校的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机器人教室均得到了百分百的利用,此外学校还开辟了一块占地3.5亩的“梦想农场”,每年都会开展“丰收节”活动,包括白菜丰收节、萝卜丰收节、红薯丰收节等等。学校还利用现有教室、食堂、录播教室组织师生开展了多次科技实践活动,如“山楂树之约”“科学种植节”“巩华家宴”等。
在学校外部,巩华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利用校外资源,依托高教园区优质资源,开展了走进中央财经大学、走进中国农科院农机试验站、北航科技志愿者科普讲座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进行各种场景式、体验式的科学实践活动。
此外,巩华学校对科技教育经费竭尽全力给予保障,每年都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
优化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 为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学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不断优化科学教育的实施途径,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积极重视学科渗透与项目化学习。近年来,学校学科教师潜心钻研,勇于实践,形成了《神奇的魔方》《绘意巩华“绘制校园平面图”主题实践活动》《农场种植中的数学问题》等近50份学科渗透与多学科融合案例。
学校注重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校创造条件丰富内容,不断拓展科技课程与活动。在“筑梦教育”课程架构下,学校构建了“科教逐梦”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并与时俱进开设了丰富的社团活动。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科技节、科技周活动,其中,从2020年开始的“筑梦心田,科学种养——筑梦教育科学种植节”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该活动是“梦想农场”课程实践的延伸,更是全员“科教逐梦”的具体实践手段。
在“双减”背景下的科普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工作中,学校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利用自主开发的校内选课平台,发挥校内外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技类课程活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机器人、创意编程、生物标本制作等特色社团。学校以“梦想农场”课程体系为基础,丰收节、种植节课程成为常态。
除了在课程和活动上发力之外,学校还重视科技环境与氛围的构建。除在校园橱窗、楼道电子屏定期展示科普宣传海报、视频以外,学校还利用公众号科技教育专栏宣传科技教育活动情况、发布科普知识与学校科教动态。学校建立了《筑梦教育家长讲堂》专栏,借助家长力量为学生带来线上科普讲座近20次。通过这样的举措,通过宣传、家校互动,进一步发掘了家校社资源,为“科教逐梦”理念的落实提供多元支持。
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巩华学校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自己科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周边,助力学区内科技教育的开展。学校先后与沙河地区的4所幼儿园、1所小学建立起了“科技手拉手”的合作关系。其中,2022年学校与昌平区第四实验小学建立的学区内“科技手拉手”的合作关系最具成效与特色。学校通过“双师课堂”的形式,组织学校教师利用社团活动时间,以线上形式指导实验四小师生开展了“科技创意编程”课程。
学校还积极承办市区级科技竞赛、培训与实践活动,打造学校科教品牌。2019年11月,学校承办了昌平区第三届“阳光少年,创想未来”创新作品评比的活动;2021年6月,学校承办了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课程与教学展示活动。
建校以来,巩华学校的科技教育成绩斐然。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学校还获评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北京市科技体验调查活动示范校。学校积极参与北京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农业体验实践活动、北京市科学传播大赛、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竞赛,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学校。
近三年来,学校200余人次的教师获得了市、区级科技优秀辅导教师、指导奖。1000余人次的学生获得了市、区级的科技奖项,相关奖项涉及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电子创意、信息技术与编程、人工智能多个领域。学校相关教师还积极撰写论文、案例,近三年,科技教师公开发表国家级刊物2篇,获得市级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案例、个人作品累计达40余项。
近年来,学校的科技教育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目前,学校整体处在一个“大发展”“大蜕变”的过程中,科技教育也将借助学校的整体发展实现飞跃。一直以来,巩华学校紧跟市区级主管部门的步伐,也得到了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借助市区级各部门创造的条件和机会,学校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未来,随着学校“智慧化”农场项目的落地和师生经验的积累,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一定能够更进一步,力争成为“全区一流、全市特色”的科技教育品牌学校。
□文/路玉宝 赵立双(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