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科技教育润泽“三槐”学子
2023-06-12 15: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始建于1986年,一校两址。现有教学班55个,学生2200余人,教师190余人。学校在“十四五”规划中,把科技教育作为与德、智、体、美、劳并列的“六育”之一,让科技教育润泽每一名学生。

三小学子的“三槐”梦想

怀柔三小所在地是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学宫重地——原怀柔文庙故址,这里曾是明、清两代县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门前,耸立着三棵高大的古槐,象征学宫人才辈出。三槐鼎立,根深叶茂,孕育了学校“三槐”文化,蕴养着“面三槐,望天下”的共同愿景。校歌《三槐梦》唱出了三小“传统文化底蕴,现代文明素养,科学探索精神,家国责任情怀”的育人目标。三小教育人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作为育人的使命担当。

学校把“科技点亮‘三槐’梦”作为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用科普点燃兴趣,用科创点亮梦想,积极探索“双五”科技育人新模式,即:“环境熏陶、资源助力、课程引领、学科渗透、活动科研”五位一体的科普工作思路和“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技术实践-作品展示-产品应用”五环相联的科创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双五”育人模式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科普点燃兴趣

环境熏陶重交互。学校因地制宜,一地多用,开拓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将阳光房打造成“三槐梦工厂”,开展机器人、编程等社团活动;在小花园建设校园气象站,学生不仅可以实时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气象要素,还可以用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气象播报。在操场边建立中草药种植的“本草园”;在校园大槐树下建设便于学生观察的“鹿鸣苑”;在水房安装水力发电装置,让学生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资源助力重协同。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科技兴趣、科技职业、科学家偶像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数据,为学生配置相关校内外资源、安排相应领域的校内外师资并加强管理和培训。如:为喜欢中医药的学生协同怀柔中医医院资源;为喜欢气象科技的学生协同北斗研发基地、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资源建设校园气象站;为喜欢人工智能的孩子协同国科大、纳米能源所、星鱼创造中心资源……每年近50万元的资金支持科技教育类科研、课题和社团活动等。

课程引领重体验。“慧信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包括树德、树智、树体、树美、树行、树科六大分支课程,其中,“树科”即科技教育课程。学校围绕“科学探索精神”的育人目标,基于学生兴趣需求分层分级、科学设计科技教育课程群。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为丰富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多动手,科学组教师结合生命教育,开展家校协同的实践课程。三年级的孵蛋课程,四年级的“守护蚕宝宝”课程……学生们在课程中探索科学、感悟生命。

学科渗透重思维。一方面,学校秉承“生本、对话、求真、累加、思维、表达”的课堂文化,各学科课堂教学注重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另一方面,各科老师都有意识把科学家、科学实验、科学故事、科技成果、科技新闻等作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素材,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如:学校的科技英语课程,英语组教师与科学组教师一起带领五年级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式学习。

活动科研重特色。开学典礼聘请科技副校长上开学第一课,已成为三小的惯例;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每月一个科普类专题;科技副校长王乐亲自辅导天文社团活动;创建北京气象探测协会实验基地校,开展气象观测活动;探索人工智能,跻身高科技领域探究,等等。

学校以科研课题引领深化科技教育的内涵,教师将科技教育纳入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催生了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整合的方法和途径。卢力嘉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小学科学教学核心问题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万凡玉老师的区级课题“科普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赵晓静老师的“依托校园生活绘本创编,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等课题项目,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科学素养的提升。

科创点亮梦想

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按照“五环相联”的科创思维方法,给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通过科技节、科技社团等多种形式,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同学一起奇思妙想进行科学探究,然后应用技术实验实践,形成作品并通过“花式小讲师”进行展示,最终将作品产品化,应用到家庭和校园之中,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体验做科学家的成就感。

科技节,人人争当“科学家”。每年3月校园科技节,教师们精心组织,学生们大显身手,家长们热情参与。2019年,科技节以“小小纸飞机,放飞大梦想”为主题;2020年,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科技节以“童心抗疫,趣味生活”为主题,由家长志愿者充当摄影师、剪辑师;2021年,科技节聚焦于环保理念,生活中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在学生和家长们的巧手打造下,变成了一件件科创艺术品……科技节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与创造潜能,也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

科技社,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三槐”气象站,观测、记录、反馈,由点到面,让全体学生每天看到、听到学校气象员的气象播报。科技英语社团,感受科技遇上英语的魅力!科幻绘本社团,学生设计、构思并绘制一幅幅未来科学发展的美好画卷。人工智能社团,带孩子实现由作品到产品的科技梦想。太空种植社团,学生见证了每一颗种子从播种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甚至死亡的整个过程,对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管理,坚持写种植日记,体会着种植的快乐,感受着收获的喜悦!

近三年,我校学生在科技类竞赛中的成绩逐年递增。尤其在NOC竞赛中,我校从无到有,一路闯进国赛,机器人越野和机器人太空任务项目均获得全国二等奖,创意编程项目获全国三等奖。2022上半年,学校在区资源抢夺赛获二等奖;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大赛中三个项目获二等奖。学校还是北京市中小学编程素养提升实验项目学校,北京市优质课示范资源建设项目学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三小将继续贯彻“科技点亮‘三槐’梦”的科技教育工作理念,用“小场地,大作为”的科学探索精神,推动学校科技教育持续发展,为慧信少年点亮梦想,让他们带着智慧和自信从这里走向明天!

□文/刘鑫丽(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副校长)

■教学思考

关注学习任务 提升信息科技课程学习实效


信息科技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科技的知识与原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当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提升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习任务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对于学习任务的类型、出示时机、时长、难易、层次等把握不够准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习任务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提升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他们成为新世纪合格的数字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任务的类型不要千篇一律,教师备课中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指导设计学习任务的类型。

比如,自主型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完成方法;实践型任务,学习任务应紧密结合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实际体验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技术表达学习、生活实际;创编型任务,以“柿子节”主题成果展示活动为例,学生自主设计小报(或者演示文稿)版面要灵活美观,内容要丰富多彩,等等。

学习任务出示的时机要恰到好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同时,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任务在整节课中的分量控制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任务要符合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要求,有针对性,难易适度。课堂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使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化、不断发展,在任务的体验与实践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正确应用到实际生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差异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操作的任务。

总之,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是提高小学信息科技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升。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和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多项白名单赛事中,获得了全国、市级的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文/任艳辉(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信息科技教师)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