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诞辰2574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于2023年9月23日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成功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150多位专家、教师参加论坛,中国教师报视频号、中国知网等30多个平台同步进行了直播,在线总人数达15万人。
论坛在精彩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展演中拉开帷幕。
节目展演
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小学 《春江花月夜》
非遗教育成果展示
论坛现场,来自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四条小学、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带来了景泰蓝课程及内画制作课程,展示了上百幅非遗教育成果。
论坛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康震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他在致辞中说,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从党的理论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高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系统论述了“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在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揭示了本质、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动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了我们时代的强音。
论坛演讲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知名专家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广东、福建、山东、湖南、甘肃等地的中小学教学名师汇聚一堂,聚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主题,分享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理解,交流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经验,探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路径、方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奉献了精彩的思想。
现将精彩言论摘录如下:
王学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王学典老师在演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能与这种社会发展理论相契合的,只能是另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框架内,只有儒家思想具有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儒学把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格感召力的基础之上。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把握“‘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很重要。
杨国荣
哲学视域中的学校德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在演讲中提到,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性与能力内在统一的完善人格,两者不能偏废。道德教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内在意识出发,充分考虑个体意愿,而不能仅仅是灌输和教化。道德教育过程一方面要寻真理,另外一方面要讲道理,这是道德教育过程当中应该体现的两个不同的相关的方面。
孙熙国
知道、成道与行道——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熙国认为:知道、成道、行道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与西方哲学或者文化相比中国的哲学与文化更注重成道和行道,而西方哲学更注重知道。当然不是他们不行道,他们也行,但知学上更关注成道。对中国来讲,知道也就是追寻物质世界之理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其逻辑前提,知道是中国哲学第一个环节,求真的环节。成道是第二个环节,是成善的环节,化知成识,实现了外部治理与人内在之性的统一。但总到成善环节还不行,因为中国哲学的使命、中华文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只有进入到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这个环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个环节是把内在于人的德性对象化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的行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李若晖
材与不材之间——从传统文化角度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李若晖提到,人文通识和专业训练是合则两美、分则两伤,逻辑思考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其实二者是能够兼而有之的。当然我们说美不是一个普遍必然性,但是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却是普遍必然的。中国文化当中,是讲即事见理、道不离器,也就是说那个道并不是一个绝对超越于物外的,它就在物之中。老子就曾强调道物不二,并不需要一个外在于人的道,道就在每一物之中。
王学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图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学斌认为,面向未来,有五方面工作非常重要。第一是加强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推动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第二个是深化研究我们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个是“两创”,作为一个方针推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第四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更多关乎文明赓续的倡议;最后是让文化和文物活起来。
朱于国
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编选与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编审朱于国在演讲中说,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需要有宏阔的视野,全局的谋划,还要有理论的探究。但同时对于做基础教育的人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又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课题,需要有赤诚的情怀,热忱的担当,选取躬身入局,亲身实践,久久为功。
李小龙
“超纲”的语文课如何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小龙提到,传统文化的经典如何讲有很多的法门,第一个是字音,第二个是各种词语背后的文化蕴含,第三个问题就是异文问题,而这些都是随着时间有所变化与发展的。因此,老师在讲传统文化时,遇到精微复杂有些拿捏不准的时候,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将更丰富间接的、微妙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给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口。
李显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
辽宁省大连市太阳谷华夏学校校长李显峰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育人非常多,比如先秦的《管子》中谈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天赋,孩子不必要在一个起跑线上,三千多个职业、五百多个专业,从发现孩子开始。根据每个孩子天赋对他进行教学,所唱、所听、所学、所思等都指向树人。
沈翠雯
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指南》的实践和探索
广东省罗浮山泰学学校校长沈翠雯在演讲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罗浮山泰学学校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滋养,开发设计了“3+2+N课程”,以此来贯彻和落实“指南”的学科全覆盖。其中“语文国学”板块重文以载道,“体育健康”板块重以武入道,“科学万物”板块重道法自然等等,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同时突出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学做人,为家国,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孩子赢在30年后的未来。
肖桥礅
以文化的力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所农村初中学校的文化觉醒与使命担当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江口镇中学校长肖桥礅说,湖南的江口小镇,是英雄之地与杏坛春风的风云际会,杰出人物与社会助学在这里留下传统文化的印记。育人困境之中,江口镇中学凭借文化觉醒,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君子文化教育等,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初心无缝衔接,让江口镇中学在短短数年里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以文化的力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的文化觉醒与使命担当。
李举旗
行走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实践
甘肃省静宁县文惠小学校长李举旗在演讲中介绍了一场行走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实践。文惠小学从问题到设计,以劳动教育、礼仪教育、文化基础等的问题为突破口,开展顶层设计,提出了“以礼树人 以文化人 以劳育人”的发展方向、“一驱两翼三支撑”的发展思路,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显明价值导向的劳动实践活动,践行“仁爱、勤劳、诚信、孝敬、感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行动中收获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的全面发展。
贾红斌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校园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贾红斌在演讲中提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濡染。如何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精髓,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赏析活动、各学科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校园。
王洪霞
黉序传文脉,通州天籁音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研究
北京市教育学院通州分院教研员,高级教师王洪霞认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指导,以立体阅读课程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历时性研究,经历了在课堂上研习经典,在课程中传承经典,在实施中弘扬经典,在研学中践行经典的研究历程,构建形成了大运河文化育人体系,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王 娟
知常达变 融合创新——新课标下传统文化项目制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福建好玩有志文创教育中心主任王娟在演讲中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贯通古今,可以给孩子创作更多学习的空间。但同时对老师、对设计者来讲也提出很多这样的挑战,就是对我们来讲要做更多视野开拓的工作,博观约取。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鼓励孩子们多表达,教学相长,其中也有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新体会。
邱 悦
发挥核心课程功能,涵养学生精神生命
北京景山学校校长邱悦认为,面向世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面向未来只有中华民族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道路充满自信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胸怀天下,放眼世界,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景山学校矢志不渝的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横平竖直地写好中国字,抑扬顿挫地读好中国诗,堂堂正正地做个中国娃。
张利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化学课程的融合
丁惠臻
接龙教学助力语文核心素养生成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明睿小学高级教师丁惠臻在演讲中阐述了接龙教学就是以接龙为核心进行的主题积累。接龙教学解决的问题就是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地的实施路径,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传播的有效方法,内容的积累、应用等这样庞大的传统文化教育简单化、有序化、科学化,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林洁霞
发挥核心课程功能,涵养学生精神生命
广东省广州石化中学一级教师林洁霞认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贯穿于某一个主题中,而应该贯穿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有主题、全部内容、各个方面,不能够只是在单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中展现。这是由《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属性所在。
方 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方静在演讲中指出,作为科学之基础的数学并不是一个舶来品,而是在我们中国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曾经拥有引领世界的成就。她从数学与代数领域、图形与几何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文化领域四个领域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房丹丹
核心素养下用数学的思维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几何最值问题
天津市小站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房丹丹在演讲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学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用多学科融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增效赋能。房丹丹老师从古从军行到三点一线、从中国基建到四点两线、从小站稻到垂线段最短、从传统文化到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下用数学的思维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几何最值问题。
李林科
我写变我画,中华文化活起来
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研组长李林科在演讲中说,学校从“学科融合,实施项目研究;课团联动,保证课程落地;六步建模,提高课堂效率;展赛结合,拓宽多元评价”出发,探索了学科与甲骨文进行的融合实践路径,有效解决了学生识字学习枯燥乏味、汉字文化理解不深入、美术创作思路不广、信息科技热衷游戏,学习过程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色。
颁奖环节
广东省罗浮山泰学学校校董李志峰为获奖代表颁发优秀组织奖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程光泉为获奖代表颁发论文评选及课程展评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程光泉
北京市东城区庠序有学戏剧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肖滔滔
观摩课展示
本届论坛9月22日还在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丰台区纪家庙小学举行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来自各地的10堂课进行了展示,获得各地教师代表的一致好评。
小学组课展现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破阵子》
授课老师:张玉海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五实验小学《弟子规——亲有过》
授课老师:王翠红
广东罗浮山泰学学校《观潮》
授课老师:冯金殿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摇船调》
授课老师:秦文华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小学《游蕲水清泉寺》
授课老师:孙云霄
北京纪家庙小学《示儿》+《题临安邸》
授课老师:齐东来
天津市津南区东大站联合小学《夜宿山寺》
授课老师:王晨曦
中学组课展现场北京景山学校《声律启蒙·吟咏与对联习作》
授课老师:王海兴
北京景山学校《平仄之美——用吟诵感受近体诗的韵律》
授课老师:朱畅思
北京市门头沟新桥路中学《皮影造型设计——我滴个神呐》
授课老师:王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