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期货育才三十年 护航经济助发展
2023-10-07 18: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物资学院,在业界享有“期货黄埔军校”的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30年前,学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创办了国内首个期货本科班。30年间,学校的期货专业教育紧跟期货市场需求,在不断挑战中坚持追求卓越,助力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零的突破到进入“而立之年”,历经30年风雨的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专业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新期货·新使命”的前行方向,持续推动期货专业教育再创辉煌。

1994年,学校引进路透社期货实时报价系统“物通期货交易所”

2020年,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揭牌成立

2021年,期货学院金融衍生品交易实验班开班

开创国内期货教育先河

时光倒流,上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价格双轨制过程中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暴涨或暴跌问题,相关部门经过前期理论研究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将建立期货市场的决策提上了议事日程。1988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各类批发贸易市场,探索期货交易。由此拉开了中国期货市场研究和建设的序幕。1990年10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引入期货交易机制,迈出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面对几乎“零起步”的期货市场,中国期货教育迫在眉睫。1993年初,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时任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张声书教授和物资管理工程系主任王之泰教授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抓住历史机遇,以高效的投入和创新的思路,筹备并创办了国内首个期货本科班。同年7月,北京物资学院在全院1990级本科生中择优选拔了66名学生在管理工程系组建期货班。1993年9月,该班举行开班仪式,这一举措填补了国内期货方向本科教育的空白。

为使学生迅速融入真实的国际国内期货市场环境,北京物资学院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于1994年成功引进路透社期货实时报价系统,并命名为“物通期货交易所”。这是当时中国高校唯一可接收国际、国内期货市场行情,进行模拟交易的系统,为北京物资学院高质量期货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新设的期货班,教师的暂时性紧缺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北京物资学院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进行挂职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国内外期货专家、学者以及在华尔街有实战经验的专业外教为讲座教师和专职教师。“两手抓”不仅有效缓解了专业教师匮乏的窘境,同时也增强了期货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随着期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物资学院打出“组合拳”,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有效解决了在期货市场快速扩容的背景下,复合型产业实践知识的传授问题;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深度构建学习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先后启动国际金融“3﹢1”“2﹢2”项目,以及国内首个“中加联合培养期货拔尖人才”项目,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自主课程培养体系,开设《期货投资分析》《商品期货与期权实务》等校企联合授课课程;编写并出版《期货与期权基础教程》《期货与期权投资分析》等系列教材,填补了国内期货教育专业教材空白。学校多措并举,形成了北京物资学院期货教育实战型、交易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高标准推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教育在先行先试的30年中,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期货教育的一个缩影,其贡献在业界有目共睹。

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北京物资学院强化以科研引领期货教育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校通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及完成20余项教学改革等举措,实现了以科研促进期货教育发展的初衷,践行了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使命研究。期货教育的30年,北京物资学院培养出3000余名优秀毕业生,遍布期货相关领域,为中国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期货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北京物资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战略,于2020年10月成立了国内高校首个期货现代产业学院。按照培养期货与衍生品投资经理、职业投资分析师、职业风险管理师的目标,期货学院立足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多种功能的国内期货人才培养高地以及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目前,期货学院已建成1600平米的现代期货及衍生品实验室以及3000平米的实训室,签约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及人才培养合作,为学生提供最具综合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高端人才孵化能力的开放性平台,以及打造以金融专硕为主体的校内研究生实习培训基地。

2021年9月,期货学院在高年级本科生中设置期货交易实验班,精选学校和产业专家担任导师群,针对期货交易岗开展差异化人才培养。在组织管理上,根据学生的产业兴趣偏好,实验班被分为不同产业链研究交易单元组,按不同单元组设置差异培养计划。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双导师”制和一对一点教方式,通过工作室辅导、企业挂岗等方式完成培养计划。在教学内容上,校内导师完成通识教育,产业导师则根据不同企业交易需求,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结合高校实施的“新文科”建设和“新经管”发展战略,北京物资学院期货学院以培养学生服务实体经济、树立金融风险意识为主线,与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开发新形态系列教材,探索具有时代产业特征的通识与个性相融的专业教育理论。目前,该项目完成了8部新专业教学教材,除强化金融风险通识教育外,其中的《量化投资基础》《套期保值教程》等瞄准期货投资研发、操盘交易和套期保值业务岗位需求,设置了不同的知识与能力教育模块,满足了差异化岗位的学生教材需要。

打造中国期货教育未来新标杆

北京物资学院期货教育3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期货教育不断培育和践行“期货黄埔精神”的历史。这一精神主要体现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期货教育加快创新发展。作为国家培养期货人才的重要阵地,北京物资学院在赓续“期货黄埔精神”的新征程上,努力打造中国期货教育未来新标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为期货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中国已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其决定性支撑就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而期货市场正是完成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北京物资学院作为中国期货市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更需顺应产业发展新需求,为促进实体经济壮大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持续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北京物资学院要在继续推动期货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守正创新。期货作为一种特殊金融工具,具有商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双重属性。同时,随着我国期货市场扩容提速,客观上亟需多种产业知识兼备、能针对不同产业开展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如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学院,把企业搬进校园,通过由点到面的深度产教融合,完成因岗施材、因材施教的定制化、差异化人才培养。

伴随着新科技和数字经济浪潮的奔腾而至,金融市场风险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北京物资学院将借力现代科技和数字技术手段,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期货专业与计算机、数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等交叉融合,推动专业转型优化升级,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期货教育,实现自我革故鼎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全国首家期货教育诞生地,踏上新征程的北京物资学院,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期货教育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产教融合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扎根中国大地,推动形成期货教育中国模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北京物资学院新篇章。

(文/凌月云;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