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和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遴选活动结果,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等7所学校申报成果入选了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本报将连续两期,邀请优秀案例的项目负责人和融合教育研究者,展示优秀案例,呈现首都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
■案例展示
讲述人 王菁 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校长
零拒绝 高质量 这里的学生幸福成长
从1999年被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命名为“聋童随班就读实验校”至今,西总布小学走过了20余年的融合教育之路,先后有50余名特殊学生在这里度过六年的童年时光。
近年来,学校招收的特殊学生越来越多,瑞瑞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孩子。他被诊断为孤独症,并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课堂上,他经常在桌上涂画、尖叫、翘起椅子前后摇晃,影响老师的教学。针对瑞瑞的行为表现,学校多次召开有主管干部、班主任、资源教师、相关学科教师和家长参与的个案分析会,达成家校共识,形成合力。从家庭营造愉悦舒适的生活环境,到教师、陪读人员、助学伙伴共同创设接纳包容的班级环境,都详细制定了计划。资源教师与任课教师协同采取行为约定、兴趣引导、结构化教学、代币奖励等措施,给予有效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坚持,瑞瑞发生了明显变化,他能够独立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不再需要陪读了。孩子的进步让家校联系更加紧密,远在国外工作的父亲在感谢信中说:“瑞瑞的进步,与各位老师的关爱密不可分,体现了学校融合教育成效,老师们没有认为瑞瑞是个‘麻烦’,而是循循善诱,积极引导,作为身在万里之外的父亲,我感到很高兴、很放心!”
这样的案例,学校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老师同学们会讲出很多。普通学生家长感谢学校让孩子们懂得了生命的多样性、爱与奉献、面对困难的自强不息,特殊孩子家长则会伸出大拇指,深情为学校师生点赞。
为了融合教育中所有孩子不断幸福成长,学校创新机制,加强环境建设,实现每个孩子成长的“无障碍”。学校提出“双专业”建设教师团队的思路,帮助普通教师掌握特殊教育技能,持续加强资源教室建设,提供优质资源为融合教育保驾护航。
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爱心呵护、专业支持下,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沐浴着阳光,把欢声笑语洒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讲述人 郑瑞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原校长
七彩融合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多年来践行“七彩融合教育”理念,即尊重个性、关注差异,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与国家及北京市“办好特殊教育”“探索适应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等理念和要求不谋而合。我校从2005年开始推行融合教育以来,500余名特殊学生均得到全面适宜发展。学校参与国家、市、区级相关课题5项,学校教师在融合教育领域获奖百余项。
针对特殊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注重通过制定计划,助力全面成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生在我校特殊学生中占比最大。我们依据个别化教育工作模式开展工作,依照规范的工作流程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邀请专家和优秀实践者对资源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对学生在课堂上和家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研判、分析需求,确定家校协同育人的学期和各阶段成长目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比如:资源教师针对学生动作、注意等方面发展现状提供相应的训练,安排伙伴共同参与活动培养社交技能。他们不仅注重给学生“补短”,更充分挖掘其潜能来“扬长”;学科教师针对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营造良好的物理和人文环境;家长在与学生共同参与体育、劳动等活动中培养亲密关系,提供心理支持。
学校对特殊学生实施多元评价和阶段性定期评估,动态调整阶段目标,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未来,我校将继续加强融合教育的评估与评价研究,丰富评估工具种类与评价方式,提高评估与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更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引领融合教育课程教学走向系列化、个性化、精品化,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讲述人 梁松梅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校长
动态安置 适宜融合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建于1983年,是北京市首批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试点校,从1984年试点以来,积累了近40年的融合教育经验,是国内开展时间最早、传承和发展较完善的融合教育学校之一。近20年来,学校不断迭新理念、拓路实践,发展为“集普教班、特教班、资源教室、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于一体”,“九年义务教育特教班与六年普通教育小学段共发展”的融合教育学校,探索出了针对特殊学生的多元融合安置模式,实现每位特殊学生的适宜融合。
在开展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从每个特殊学生特点、能力和适应性等实际出发,提供基于评估的最佳安置方式:一是率先实践“微融合、半融合、全融合”三种渐进式融合安置方式,为特教班学生提供更多融合教育机会;二是率先实践“特教班﹢融合社团/活动”“特教班﹢资源教室﹢融合社团/活动”“特教班﹢普通班﹢资源教室﹢融合社团/活动”“普通班﹢资源教室﹢融合社团/活动”“普通班﹢融合社团/活动”等五种融合育人模式,满足所有学生的成长需求;三是全面构建普教班、特教班、资源教室、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四位一体”的个性化教育专业技术精准服务体系,服务于区域内更多学校、教师、特殊学生及其家庭。
融合教育让我们深刻理解差异,看到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认为做好融合教育的重点就是“适宜”——适宜的安置方式,适合学生的发展目标,适合学生的支持方式和内容,“适宜”引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断地走向因材施教。
学校先后为国内20余个省市进行了融合教育和融合教师专项培训和讲座,代表国家接待来自联合国和美、德等多国政要与教育专家的来访,被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学校‘国际化样板间’,向世界展示了融合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与新方向”。
■专家评述
朱振云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以生为本 推进首都
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些优秀案例集中展示了首都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树立了典型示范,是对首都广大融合教育教师育人工作的鼓励,也是对学校有效推进融合教育工作的认可,对推进首都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对特殊教育高度重视,将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特殊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先后实施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旗帜鲜明地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努力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全体儿童少年。
以学生为本的融合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市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其中有70%的特殊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能上学”“上好学”的目标基本实现。平等尊重、乐于助人等道德品质,珍爱生命、自我保护等法治观念,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担当奉献、遵守规则等责任意识,都在融合教育过程中自然生发,极大丰富了立德树人育人场景和教育资源,助力育人成效。
学校融合教育全面全员全程育人新机制落地见效。北京市在融合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以机制创新为主要突破口,整体实施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融合教育发展”“学校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制度”“个别化教育方案制度”“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七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市—区—学区—校四级特殊教育教研体系”等一揽子创新制度机制建设,支撑引领融合教育朝向制度化、常态化和现代化发展。
高素质专业化的融合教育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融合教育深化了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学生成长规律的理解,他们心怀学生、乐教爱生、求是创新,坚持尊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不断推动教学向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发展,帮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全面与多元发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思考与行动。
汗水浇灌幸福之花,真抓实干筑牢梦想之基。新征程上,首都融合教育工作者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谱写首都融合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文/本报记者 常悦 李继君 张晓震 整理;来源:现代教育报;本次报道由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