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特教高质量发展 首都融合教育在行动
2023-11-14 12: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和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遴选活动结果,北京市东城区西总布小学、朝阳区实验小学新源里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等7所学校申报成果入选了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本报邀请优秀案例的项目负责人和融合教育研究者,展示优秀案例,呈现首都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下为第二期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以人为本 促“双向融合”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一直积极为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推进融合教育之初,老师对“为什么要做融合教育”不清楚、普通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支持、校内各部门存在管理职责不清晰等情况,使得特殊学生实际获得不佳。这些窘境让学校管理者意识到,建设融合教育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依据“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管理理论,学校构建了普通中学融合教育“人”形管理架构:校长为第一层级总领融合教育工作,第二层级是以融合教育主管部门为中心含多部门协作的融合教育管理层,第三层级为在融合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的班主任、年级组长、资源教师、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实施层。这种管理体系,打通了自下而上的渠道,实现了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同时,学校成立了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推委会制度下的以学生发展阶段为主线的工作机制,创新性地将学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通过毕业后的定期回访、典型案例梳理、毕业生回校经验分享等,为特殊学生搭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成长之路。

在北京市教委、东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资源教室升级为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区域内特殊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在实践探索中创设了面向特殊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的四维服务模式,彰显了教育公平。

多年的积淀,学校提出了基于“包容、关爱、相互促进”以及“积极、快乐、相互促进”的“双向融合”发展理念及实践模型,为探索特殊学生、普通学生同享资源同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办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近年来,学校初步建成了科学、合理且人性化的融合教育管理体系,特殊学生在学业、生活、自我成就方面有了更多的实际获得,教师提升了专业能力,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创设情境 助阿斯伯格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小飞在普通小学一年级就读,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在与人交谈时,常常会在几个固定的话题上难以转移,当老师和同学进入下一个活动时,他还停留在上一个或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所以经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候,他还会下座位去摆弄讲台上的电脑,甚至跑出教室,一旦被阻拦,就会躺在地上哭闹踢打,对自身安全和班级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支持老师的任务是按需帮助特殊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提升学习质量,我将减少擅自离开座位的行为,作为我和小飞共同努力的目标。

许多阿斯伯格综合征学生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小飞对印有“大拇指”和奥特曼的贴纸,以及一种酸奶情有独钟,我和家长确定将贴纸和酸奶作为奖励物,通过减少在家里获得的方式,增强他在校获得的意愿。

让学生参与游戏的设计有利于深度参与,我和小飞共同设计了“守交规”游戏:教室门内贴上红色表示红灯,门外贴上绿色表示绿灯,当门打开时为绿灯可通行;教师扮演交警负责切换。讲台前的地面上贴红色胶带作为“警戒线”,未经允许不可进入。小飞离座时,如能在教师数完5个数前自行回去即可得到纸贴,5个纸贴可兑换一小盒酸奶。游戏规则适用于全班所有学生并互相监督。

虽然同学们都认为游戏很有趣,但小飞起初还是出现没攒够贴纸就去抢酸奶,抢不到就哭闹等情况。老师和家长统一认识,共同坚持,一周后小飞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并开始通过遵守规则以获得奖励。

我认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如何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满足需求,是将以学生为中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最佳实践,获得奖励并不是等价交换,而是鼓励和引导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兴趣来培养遵守规则的习惯,而在此过程中,家校合作的一致性是成功的关键。

精准分析 综合施策 让孤独症学生更好参与课堂

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更多孤独症儿童就近就便在家门口的普通学校就学,课堂融合教育质量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社交互动困难是孤独症学生适应学习生活的挑战之一,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也困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科学评估、积极改善孤独症学生的刻板行为所引发的课堂干扰问题,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对孤独症学生小雨开展了个案研究,基于评估分析,为其制定并实施课堂干扰行为的改进方案,开展综合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孤独症学生干扰课堂的行为,提高了课堂学习质量。

我们依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编制的《情绪行为问题观察表》,对小雨进行了一周的课堂观察,发现小雨其实是在通过课堂干扰行为获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以及逃避不想接受的任务。

为此,我们从前事控制、行为训练和结果控制三方面实施课堂干扰行为的改变计划。在前事控制方面,着重打造和谐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接纳并持续关爱与鼓励小雨,同时安排适合的座位减少环境的干扰。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兴趣,借助视觉优势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就感。在行为训练与结果控制方面,利用学生喜欢的贴纸作为奖励物,在课堂实录观摩中理解和遵守课堂常规,并学习沟通的方法。经过十周的综合支持,小雨的课堂干扰行为明显减少,从每堂课35~40次的出现频率,稳定到0~5次,保障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行为的内涵比表象更重要,当我们仔细观察和读懂学生在行为中表达的意愿和想法时,我们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综合施策就是帮助他们的密码。

家校社协同 构建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从2015年开始研究和探索融合教育,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建构起支持融合教育发展的三大体系。

一是构建学校支持系统。学校专门成立由校长、行政主管干部、资源教师、学科教师和陪读人员组成的融合教育团队,并在两个校区建设了四个功能齐备的资源教室。学校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团队定期组织特殊学生的家长、班主任和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开展研讨活动,沟通学生情况,制定支持计划,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尽最大努力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二是构建融合教育团队支持系统。教师是融合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建立培训机制,聘请专家定期对资源教师、学科教师进行督导和专业培训。同时,以科研为引领,组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开展研究,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的研究”子课题研究,带动全校班主任开展融合教育个案研究,共同提炼和孵化研究成果。为了帮助陪读人员成为“影子教师”,学校融合教育团队还研发了“交大附小助教陪读手册”。多方发力共促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合教育新模式。

三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支持系统。每年新生入学之前,融合教育团队都会组织特殊学生家长进行面访或线上见面会,了解学生情况,共同帮助学生幼小衔接,融入集体。学校还会为每一名特殊学生举办小型毕业典礼,邀请初中学校的资源教师参与活动,协助孩子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衔接工作。学校成立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研究委员会,更好帮助特殊学生融入校园生活,融入班集体。

近年来,学校融合教育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荣获海淀区“资源教室全面评估优秀单位”、海淀区“融合教育十佳先进集体”等荣誉。

  □文/本报记者 常悦 凌月云 赵翩翩 赵艳国 整理

  本次报道由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指导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