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同心同向同行 构建一体化“大思政”格局
2023-11-15 21: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依托合作办学优势,基于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强起来、实起来、活起来,不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

“红领巾读‘百年’”主题教育展示

“喜迎二十大 唱响强国音”主题活动

思政课堂展示

创新思政小课堂 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应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抓实关键课程,带动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切实回应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领带动其他课程思政的桥梁纽带。学校不断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一支由市级骨干引领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备课组”。依据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教学内容,录制14节党史微课、编制学习手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多项物化成果,成为朝阳区空中课堂丰富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挖掘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跨学科育人体系,在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中,其他学科均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重任。为此,其他学科教师通过主动挖掘、提炼,研发出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细目表、实践模型及深化策略,形成涵盖数学、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共48个《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实践指南》,开发了横向融合课程内容五领域、纵向融通课程结构三层次、横纵融汇交织的“红领巾读‘百年’”特色实践课程群,面向学生逐步构建起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育人体系。

构建融美新课堂 基于艺术特色形成“大思政”体系

学校不断在传承续力中创新发展,沿着“艺术激扬生命,涵养幸福人生”的办学思路,源于艺术教育而超越艺术教育地走向以美立校、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美育人”,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凸显以美润心、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学校遵循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及目标分类,逐步进阶式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起彰显国家意志与中国特色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从而推动学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引领美的价值,树立时代新人应有的价值观念。沿着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在厘清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与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奋斗”的幸福观,构建起学校“168”幸福教育文化体系,通过立根、浸润、导行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探寻美、认识美、理解美,从而引领美的价值,体会至真至善至美的价值。

练就美的本领,培养时代新人应有的关键能力。学校引导教师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通过“五育融合”的幸福娃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练就美的本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探索“融美”的育人方式,即:课程设计的“融美”构思、思维培养的“融美”渗透、育人目标的“融美”实施、教学内容的“融美”呈现、教学方式的“融美”选择、作业布置的“融美”设计、成果展示的“融美”表达等,将美育中除艺术美之外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等丰富的美育元素融入课程与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拓宽学习领域,打破学科边界,加强课程综合,突出实践育人,聚焦核心素养。

培育美的品质,形成时代新人应有的必备品格。学校通过调研、整理、分析形成“五娃三十品”评价指标体系,使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展现美,培育美的品质。呈现出孩子们在六年成长过程中五育并举的进阶发展状态,并通过科技赋能,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多方位的质量内控机制。学校的幸福娃评价报告,重在唤醒所有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使学生找到自身成长中的优势域,增强自信心,有效促进家、校、社共育幸福娃的内生动力。现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步减少,在理想信念、思维品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不断提升。

形成美的素养,探索培育时代新人的一体化实践路径。2020年起,学校依托合作办学参与了中国音乐学院承担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艺术院校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路径研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与学校联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中学、小学不同阶段的内在契合,试行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实现三个层次单位教育资源共享、课堂联动及实践互动。例如:在2020年由我校校长作词、中国音乐学院指导系金野教授作曲,学校各校区合唱团参与拍摄的抗疫歌曲《我的榜样》成为“全国优秀抗疫歌曲”,并在学习强国中推广;2021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老师指导我校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电子管风琴乐团等23个特色社团、近3000名师生员工拍摄录制的公益MV作品《歌唱祖国》,在北京市教工委、教委组织的“唱支歌儿给党听”网络歌咏比赛中荣获特等奖;202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三校共同自主研发、策划及创编了《回首百年,继往开来》——永远跟党走,舞台思政课,通过影视、戏剧、舞蹈、合唱、器乐、手工、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022年7月,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永远跟党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中,教师参与设计的教学课例分获二、三等奖……实现了大中小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融合。

联动社会大课堂 共绘协同育人“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的要义在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课内外衔接、校内外衔接、家校社协同、学段纵向衔接,实现思政课教学时空与学生成长时空的重叠,实现“时时、处处、事事”皆有思想政治教育。

与家庭牵手,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为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学校为孩子们构建起家、校、社共育的三维立体教育空间,使教育目标协调一致,从而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奠定基础。学校深入开展三个“共同”,即:共同读懂教育,成立亲子关系研究中心,帮助家长读懂孩子,掌握科学育子方法;共同参与教育,建立家长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资源优势;共同收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家校活动,搭起家校共育桥梁,收获幸福家庭生活。完善家访制度、开展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活动、创编并出版《童年游戏》、举办朝阳区“学家史 寻家训 传家风”主题活动研讨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了家校携手共育。

与社会联动,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通过与社区横向联动,与校外教育联动,与志愿机构联动,与一流艺术团体联动,与艺术教育专业机构联动,与友好学校联动,充分挖掘、盘活与利用校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例如:学校设计实施的《“红领巾读‘百年’”主题教育》在第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立德树人实践研究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小学主题教育活动一等奖。学校通过“百节党课讲‘百年’”,挖掘“四史”中典型人物事迹,以讲故事、学典范、谈理想、话奋斗为主要形式,开展学习教育;通过“八进四有读‘百年’”,常态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广播、进仪式、进班队会、进家庭、进社区、进基地、进影剧院”,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有学思践悟、有作品展示、有艺术展演、有辐射带动”,从而促进全校师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为了发挥北京红色文化的独特实践育人作用,学校凝聚思政教师力量,围绕坐落在北京的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等12个红色地标,开发了《在北京,你不容错过的12个红色地标》实践活动指南,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2023年7月,学校红色地标小讲解员参与了学校与北京市少年宫联合拍摄的“童心看北京——走进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活动中,受到了各方的好评。

学校还通过“社区书记讲党课”“小学生走近人大代表”“绿色出行 畅通北京交通宣讲”“国旗班进校园”“走进通州区部队军营举行入队仪式”“国家大剧院青少年普及音乐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增强立德树人实效的必由之路。未来,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将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奋斗!

□文/蔺龙燕 刘世涛(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