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在前期改革试点基础上,以原有的小学学区为基础,依据街镇行政区划界限,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17个学区,设置学区委员会,成立学区管理中心。近九年来,各学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推进学区内资源共享和学区间互助合作,在构建科学化、高效益、具有海淀特色的学区治理模式和学区治理体系方面作出了不少有益尝试。
八里庄学区中小幼家校共育合作体项目启动会
海淀学区学生参加中医药之旅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中关村学区学生在“走近科学院”项目活动中参观中科院植物所展览
统筹协调
构建协商共治的新单元
每年的义务教育招生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优质资源丰富、学生体量大的海淀学区每年都能平稳圆满完成招生工作,这要得益于海淀学区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提早规划各校学位,对热点及不明朗区域实际走访,并积极联系海淀区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及时与兄弟学区进行沟通,通过学区内协调、跨区域协调安置等工作,使招生入学工作得以平稳进行。
为了做好入学服务工作,海淀学区每年都会安排专人进行接访,耐心沟通,及时解决特殊情况。海淀学区管理中心主任、海淀区万泉小学党委书记彭欣说:“招生入学工作关乎民生百事,所以学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稳’,做好与学校、街道、周边学区的沟通工作,确保招生工作中的每一项环节不走过场、取得时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
精准分析区域学位供给、规范管理招生入学工作、深入宣传招生政策,不断提升教育精细化服务水平;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与社区工作者组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从学区层面坚持党建带团建、队建,不断健全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并向社区延伸……自2015年全面实行学区制改革以来,海淀区各学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努力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协商共治、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在构建科学化、高效益、具有海淀特色的学区治理模式和治理体系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尝试,使得学区逐渐成为海淀“规划发展、调配资源、方便就学”的教育治理单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学区制改革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都离不开海淀区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为了有效推进学区制改革,海淀区设置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第一委员的学区委员会,由教委牵头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区管理中心,作为学区委员会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实体。
“海淀区学区制改革是落实中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职能、优化服务’的具体举措,也是响应北京市教委‘鼓励各区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学区制管理模式’的积极行动。”在谈到学区制改革的初衷和落脚点时,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说,九年来的实践证明,学区制改革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均衡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还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内部治理结构,推动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
汇聚资源
搭建共创共享的新平台
在学区制改革过程中,各学区立足属地资源特点,积极挖掘潜力优势,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融共生。
中关村学区积极发挥区域科技资源优势,与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发起了“走进科学院”在地研学项目和“格致校园”科学演讲系列学习活动。两个项目充分利用中科院在京科研院所的科学家资源、实验室资源、大科学装置、博物馆及展览馆、科研成果等,带领学区中小学生走进科研院所,走近科学家,亲历科学探究实践过程,拓宽科学课程教学边界,实现科教深度融合。不仅如此,中关村学区还推动资源单位的场馆、人力、课程以及在线资源等,通过统一的互联网平台与区域内中小学校实现共享。
像中关村学区一样,海淀区很多学区在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和带动学校协同发展方面,都进行了有意义探索和实践。比如,花园路学区立足志愿服务特色,将散点志愿服务系统化、常态化,利用学区统筹的力量整合志愿资源,组织策划一系列适合学区各学段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紫竹院学区先后组织辖区内中小学,举办了三届“一带一路,筑梦紫竹”外语展示活动,引领学区内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四季青学区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与各校、各资源单位共同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等。
截至目前,海淀区17个学区基本都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化教育教学设施、文化体育场馆、艺术科技资源,挖掘打通教育内外、校内外、课内外的资源,驻区单位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智力以及发展空间上的支持,各街道和地方政府支持区域教育发展找到了落脚点,共同助力于学生实践活动和学校发展,真正为学生创设了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个性学习的课程和资源环境。
督评指导
形成教育治理的新机制
海淀区自实施学区制改革以来,就赋予各学区配合教育系统开展督导评估和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来,各学区在督导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开展开学前安全督导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督导、学前教育专项督导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尤其是在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过程中,学区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单元,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淀区教育两委将学区管理中心纳入“双减”专班成员单位,将17个学区变成17个“双减”工作“战斗队”和“工作小组”,化整为零进行学区内的“双减”工作推动和落实,形成了“教委指导-学区推动-学校发展”的机制。
在开展督导评价过程中,各学区还以发展的视角不断帮助区域内学校发现亮点,帮助学校挖掘学校自身优势,针对不足改进工作。以“双减”督导为例,上庄西北旺学区召开“五项管理”工作交流会,分享各校在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方面的典型经验;温泉苏家坨学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地区教育资源地图,通过课程资源做补充;上地学区与区域内中小学携手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打造学区科技节品牌活动……
海淀区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学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助手,是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帮手,也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手。学区已经成为海淀教育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进一步创新教育治理的机制,2023年年底,海淀区又正式成立了学区督导中心,由学区统筹和承担区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日常督导工作。自此,海淀区教育督导构建形成了“教委-学区-学校”三级督导模式。海淀区学区督导中心的成立,将对深化海淀区教育改革及教育督导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提质增效
提升教师素养的新动力
在学区制改革工作推进过程中,海淀区各学区一直都非常注重“优质均衡”和“特色发展”,不仅注重学区内各中小学及驻区单位在教育资源上的共享共建,而且更加注重各校在教学管理、教研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
面对区域内各中小学办学模式呈多样化特点,上地学区成立之初就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构建上地学区教师发展共同体”纳入学区五年发展规划,探索形成了教师发展共同体研修机制,立足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开展分层研修。此外,上地学区还连续四年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多个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项目;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合力打造“名师高徒”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学区未来名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与上地学区一样,西三旗学区也把提升学区教师素养的目光锁定在了教研上。为促进区域教研活动深入开展,2017年初,西三旗学区成立了8个学科联盟,建立了教研“基地校”,由“基地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作为学科联盟负责人,由其他各校骨干教师组建“中心组”,带动学区内中小学以学科联盟的形式开始教学研修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不断深入,一个个优秀的学区学科团队不断成长了起来,区域各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得到了共同发展。在学区和各校的努力下,西三旗学区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已经由2016年的133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05人,人数增长了129.3%。
当然,在海淀区的各个学区里,不仅有课程共享、教研共享、资源共享,乃至教师的流动共享,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案例。比如,八里庄学区的“互联网﹢家校共育”,为教师、家长提供理论和技能培训,对家委会建设及家校沟通和合作进行指导;万寿路学区推出的“书香万寿路”阅读工程、早期家庭培育工程、学生寒暑假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了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结语
近年来,海淀区学区制改革在区域教育综合治理、教育资源整合、教师队伍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成效显著,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海淀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海淀区已启动对学区制改革的阶段性评估总结,将根据已有发展成果、当前发展情况和未来改革趋势,进一步优化学区职能定位,强化学区自身建设,激发区域教育活力,推动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两翼齐飞,迭代升级,并以学区、集团为载体,构建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充分、更加多元的教育供给。
(文/赵艳国;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