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弘扬艺术之美 戏剧教育为教师成长添动能
2024-01-19 21: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今年,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其中,教师美育素养提升成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成立于2004年,是全市首家小学金帆话剧团。多年来,学校高扬艺术金帆,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戏剧课程和艺术实践活动。戏剧教育不仅浸润学生心田,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天,我们邀请分司厅小学金帆话剧团优秀教师代表,分享如何以原创戏剧助力学生成长,并将戏剧教育融入学科和班级管理,提升育人实效。

 

 

■戏剧课程育人

戏剧润童年 创作绘明天

21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有幸走近戏剧。当孩子们用稚嫩的表演有模有样地演绎出我笔下同样稚嫩的小故事,收获了他们人生中第一座奖杯时,“戏剧教育”的神奇种子也在我心底生根发芽。2004年,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我主持创建了北京市首家校园儿童剧团。“立足生活,坚持原创;戏剧育人,浸润童年”成为剧团矢志不渝的育人追求。

建团20年,我笔耕不辍,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素材,从儿童视角编创原创剧目。小到一篇课文一句话一首歌,大到“依法治国”“家教家风”“科技育人”等时代主题,都能成为我的创作源泉。五十余万字的文字累积、数十部剧本和诗歌、众多个性鲜明的戏剧人物,不仅深受师生喜爱,也为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鼓励剧团学生共同创作,引导他们围绕一支笔、一块钱等最不起眼儿的物件,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身边的熟悉事物,挖掘内在核心,组织有趣素材,编写生动故事,自由创排短剧,让戏剧教育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种方式不仅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也挖掘了他们的巨大潜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动的思维为剧团的创作拓宽思路。校园短剧《小鬼当家》《谁动了谁的笔》等作品就是在孩子们前期创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而来的。

借助“高参小”项目,我邀请戏剧专家深入校园,为全校师生开展戏剧创作的启蒙讲座,组织全校戏剧展演。班班参与,人人参与,改编课文、二度创作、大胆原创,将多种形式融入戏剧。话剧团学生更是主动担当“小导师”,深入各年级、各班级,与同学们共同开展戏剧创作。一系列校园短剧成功创排后,我又分别与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剧团毕业生共同执笔,创作了《我想对你说》和《箱子里的图书馆》两部原创大戏,先后在国家艺术院团展演季、中国儿童戏剧节等大型艺术展演中演出9轮24场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中,孩子们演绎的是戏剧,更是追求艺术、人文、科学的成长之路上“最美的自己”。

培育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是艺术教育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多年来,我在戏剧活动中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育德,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翻开话剧团的演出手册,生动的剧目、成功的角色都渗透着德育的滋养:《诺言》诠释了一诺千金的做人品格;《伙伴》演绎着城乡儿童共成长;《一元五角钱》捍卫法律的尊严与诚信的美德;《战争中的课堂》弘扬民族的不屈精神;《箱子里的图书馆》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每一部剧目都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心向美好,使学生在塑造角色、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真善美。

一路走来,“以戏剧之美浸润学生童年,以艺术理想成就学生未来”是我始终不变的初心。未来的路很长,我将继续前行,无怨无悔。

文/邵明(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

■融入学科育人

借戏剧教育之梯 登小学语文之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戏剧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一级学科。小学语文与戏剧教育有着天然联系。语文文本是戏剧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戏剧教育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创新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兼任语文教师和金帆话剧团指导教师的我,尝试将戏剧与小学语文课堂相融合,启智学生,点亮课堂。

讲授朗读技巧,有助于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学生朗读课文与朗诵诗歌相辅相成。在戏剧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朗读更具有技巧性和专业性。帮助学生掌握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朗读和敢于表达,正和戏剧训练不谋而合。

将戏剧融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吃透”课文。学生通过语文和戏剧的跨学科融合,饰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人生。针对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我从课本中的情节入手,让学生进行角色对话、角色扮演,无需排练,力求“原生态”。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贴近作品,与人物共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创排课本剧,为课堂提质增效,将“双减”落到实处。在“双减”“双新”背景下,我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创编了情景剧《黄继光》,利用课后服务时段组织学生排演,让他们对英雄人物形成更加立体的认识,并且尝试将其整合进话剧团原创诗朗诵《时刻准备着》。该剧在2023年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整体育人交流研讨会及东城区民族团结教育周启动式上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演出,备受好评。

未来,我会更好地借助戏剧这一艺术手段,有机地融合小学语文,构建整体育人格局,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用课程建设带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文/王雅桐(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

■浸润班级育人

戏剧融入班级 助力幼小衔接

2017年,我有幸成为学校金帆话剧团的一名教师,参与了中央戏剧学院“高参小”项目组织的系列师资培训,这是我第一次从专业角度接触到戏剧教育。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不仅帮助孩子们在戏剧舞台上成就“更好的自己”,也探索将教育戏剧融入班级管理。

教育戏剧的侧重点在于教育,以教育为目的,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教育戏剧的元素、方式有很多,相较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教育戏剧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针对一年级新生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我尝试将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暖身游戏、手偶、角色扮演、教师入戏、剧场表演等方式融入班级管理,分四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系好“入学的第一粒扣子”——

尝试迈出第一步:带领一年级新生通过教育戏剧的暖身游戏,消除学生彼此间的陌生感,帮助他们结交朋友。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互动,在戏剧游戏中认知自我、改变自我,从而获得成长。

勇敢迈出第二步:组织学生参与可爱的手偶游戏,拉近师生距离,帮助班主任助力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

自信迈出第三步:教育戏剧角色互换扮演和情境再现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与人沟通和交流、调节情绪以及协调人际关系。

快乐走好第四步:班级剧场的建立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学会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形成班级凝聚力。

当我尝试将教育戏剧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后,我惊喜地发现相比于口头说教,老师角色的转变使其更有亲和力。学生对于老师的意见及话语,会更加容易接受,师生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锻炼了表达、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与理性沟通,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在剧本创编中,探索出许多的人生奥秘。班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喜爱上了戏剧这种表演艺术,我也很欣慰地感受到教育戏剧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我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探索和创造,共同收获与成长。

文/吉喆(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