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自创建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以“奠基阳光人生”办学理念为主旨的“阳光教育”,“向阳成长课程”是“阳光教育”的核心载体。在该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坚持“落实核心素养,坚持五育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相关课程让学生获得未来成长需要的能力和价值观。
构建课程体系 将角色融入整体课程“向阳成长课程”旨在打破学科与生活的界限,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角色引导、任务驱动、情境串联、实践体验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成长,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依托国家育人目标、课标要求与学校培养目标,学校构建了“1 ﹢ X”的“向阳成长课程”体系。“1”为基础课程:作为“向阳成长课程”的核心,主要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旨在提供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和基础能力。“x”为拓展课程:依托校外环境、资源等进行,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实践课程,具体展开为家庭实践、社会实践、文化体验和艺术创作等,旨在满足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之余,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最终能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自主发展打下基础。
学校以校园学习者和校外生活者的培育为抓手,把学校作为角色培育所需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以国家基础课程、综合拓展课程为依托,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网络。
校园成长版块以学习者为抓手,主要包含国家基础课程和校园实践课程。其中国家基础课程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设置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并将角色有机融入课程中,例如结合语文新课标,确定阳光朗诵者、阳光阅读者、阳光小作家、阳光书法家等;校园实践课程中的校园管理者角色丰富,有图书管理员、安全小协管、食堂小帮厨、班级美化师、校园小记者、电台小主播等,每个岗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
校外成长版块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家庭生活板块内容,例如“我做一家之主”“家风故事汇”等课程,主要采用体验式学习为主,辅以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二是社会生活版块内容,例如“社区是我家”“职业初体验”“国际文化”“小记者”等课程,主要采用体验式学习为主,辅以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休闲生活版块内容,旨在通过跨科学实践活动,组织户外考察、实地观察、社区服务、艺术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
深化教学改革 将学习融在真实情境学校以建构主义、体验学习、社会学等教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向阳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角色·任务·情境”三个维度,创设真实情境、探究学科任务、发展角色能力,通过角色培育撬动课堂教学改革,用评价引领教师学习提升、实践探索、对标反思。
学校构建了“生活性主题—真实性情境—挑战性任务—进阶性问题—合作性探究—成长性评价—创造性迁移”七环“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以学科大观念、大概念、大任务和大项目为统领,从课程视角大处着眼,整体入手,围绕学生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学生如何学会”的过程。同时,学校以角色体验为内容,实现课程有机统一,探索形成了基于角色融入的跨学科设计、基于角色融入的特色活动设计、基于角色融入的综合实践设计等教学方式。
提升学校品质 铸就学校高质量发展“向阳成长课程”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公平公开为基础、以激励为导向、以及时性为创新、以发展性为侧重、以科学的语言评价等评价原则,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向阳成长课程”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学生通过角色的熏陶,使五育并举的理念在其内心生根、发芽,培养心怀美好愿望、乐于实践探索、勇于奉献担当的阳光学子。在各学科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近三年来,学生参与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有300余人获奖。“向阳成长课程”的开发与探索,极大地提高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多次承办市区级各项课程展示活动,并与河北、内蒙古等地拉手校多次开展系列活动,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教育教学实践延伸到课题研究中。近三年来,教师教学设计、课例、论文获奖100余例,主持、参与市区级课题十余项。2023年10月,学校再次获得朝阳区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满意度也逐年上升。
文/于亚玲 孙雪 刘姗姗(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