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了!这所新校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按下科技教育“快进键”
2024-04-30 10: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陆地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激光切割作品、动力小车、飞机升力演示器……4月27日,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板桥学校举行“探索科学,启迪未来”主题开放日活动。记者获悉,学校邀请科学“大咖”进校园讲座,并面向学生家长开放了科技体验教室、艺术教室、作品展示长廊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多个领域,既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兴趣,又为到场嘉宾、学生家长展示了学生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项目。这也是镇域助推本区域内新建校快速建设的又一新成果。

当天,学生们在老师和志愿者们的热情引导下,满怀好奇与期待地开启了参观体验环节。此次参观的地点丰富多样,涵盖了科技体验教室、艺术教室、作品展示长廊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多个领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与探索机会。首先,学生们来到了科技体验教室。这里摆满了各种先进的科技设备,从机器人编程到虚拟现实技术,每一项都让学生们眼界大开。接着,学生们参观了艺术教室。这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墙上挂满了学生们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学生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也亲自动手尝试了一些艺术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作品展示长廊更是让学生们惊叹不已。这里陈列着学生们在各个学科中的优秀作品,从科技制作到文学创作,从手工制作到摄影作品,每一件都凝聚了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最后,学生们来到了计算机教室。在这里,他们通过观看信息技术作品,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和便捷,也对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充满了向往。

活动伊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六3班学生张爱泽做了主题为“科学伴我们成长”的演讲,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的科学现象和制作经历,还提到了参加学校科技节活动和制作“人造卫星”的经历,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性。“科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就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张爱泽说。

同时,牛一板桥学校初一年级学生林墨涵、程锦炎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题为“感受科技力量,追寻科技之光 ”的演讲,强调了科技的力量和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他们呼吁: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科技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我们在科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中,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殷永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王学男两位专家,分别就教育强国背景下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和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向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他们对科技相关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赢得了在场师生及家长的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迎来了最为期待的科技体验活动环节。四项科技体验活动包括NOC的智能园艺家设计、NOC的未来航天设计、筑梦天宫挑战设计、太空电梯工程设计专项课程。这些活动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和乐趣。

校长严彩莉告诉记者,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犹如一幅蓝图需要细心描绘。用她的话说,她好似一位“铸造”者,需要堆砌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严彩莉的首要目标。作为人才引进的校长,她以科技教育为抓手,不断引进校外资源、助力学校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打造科技教育新场景,让学校各个角落充满科技气息,致力于将学校打造为赵全营镇域所内一所让家长满意的身边好学校。

此次科技节开放日活动借助精心设计的科技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让他们在竞赛的激烈角逐中深入体悟科学的奥秘。严彩莉说:“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科学的探索中来,共同开启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顺义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孟朝晖表示,科技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突破。新时代的青少年应打破思想束缚,勇于探索科技创新,成为科学探索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此次科技节开放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创新机会,希望同学们能在活动中走近科学、爱上科学,并将科学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

此次活动得到了学校属地顺义赵全营镇的大力支持。据顺义区赵全营镇书记陈红介绍,为加快进度提升镇域青少年科学素养,大力提倡“科技点亮梦想,创新伴我成长”理念,为镇域科学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竭新动力,赵全营镇于2023年11月在区教委指导下,通过协调镇域内外资源聘名师,积极促进牛栏山一中板桥学校首届科技节启动仪式在本镇顺利开幕,为青少年科技梦想护航,推动科技一体化贯通课程落地开花。此外,赵全营镇为户籍在镇为就读中小学生提供公交补贴、为镇域677名小学生提供免费“安全校车”,组织聘任法制副校长,聘请健康副校长作为学校公共卫生“守门人”,推出一系列政策助力本镇中小学提升办学质量,守护师生健康安全。未来,赵全营镇将应广大师生要求尽快建设一间 AI智能自习室。

(文/本报记者 张莹;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