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亮出高质量发展“四大实招”
2024-05-16 21:0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5月14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召开“聚焦‘双减’落实,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区级“校本研修”“双减”成果典型示范推广会。中国教科院、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区教委、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的专家学者,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代表与会。当天的活动,学校通过主题报告、经验交流以及学术沙龙等环节,以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分享了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实招”。

学校校长马红强作主题报告

校长马红强在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润泽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他从教育目标的追求、教育过程的品质及教育过程的效果三方面分享了对高质量教育的理解,并从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作业整体设计评价和课后服务体系四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学校实现高质量教育的路径。

在具体实施中,学校首先确立校本研修的理念,即德能并举、主题嵌入,合作共生,也即研究内容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涵盖师德修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每年针对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难点和卡点,聚焦某一主题开展研修。同时,围绕校本研修的目标旨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学校实施了“1-3-4-5-10润泽教师”校本研修实施模式。

学校课程研究院副院长刘江介绍教师培养

据学校副校长、课程研究院副院长刘江介绍,“1”指的是一个教师研究的工作链条,包括专家引领、骨干带动、试点实验,全面推广、考核评价。“3”指的是3个核心要素,即专业引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4”指的是部门协同、资源供给、考核过关、评价奖励4项推进机制。“5”指的是5个考核评价内容领域,包括师德修养、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德育教育、家校协同。“10”指的是10项校本培训活动,包括“理论学习、学科工作坊、骨干引领、名师工作室、课例研究、小课题研究、集体教研、成果展示、教学大赛、课堂过关”。他表示,从教师校本研修理念的确立,到制定教师校本研修目标,再到构建校本研修工作模式,这第一大实招实现了学校培养“润泽”教师队伍的目标。

“思考力”课堂是学校的一张金名片,同时也是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二大实招。活动现场,学校校长助理、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陈月遵带领数学、英语、地理学科教师以“深耕‘思考力’课堂,细研核心六要素 助力质量提升”为题进行了汇报。7位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分别围绕“明、问、思、辩、悟、用”六要素,介绍了学校“思考力”课堂的有效实践。

学校语文教师展示“思考力”课堂

据了解,六要素中的“明”就是明晰目标、知晓评价标准,“问”就是设置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思”就是经过独立思考形成观点,“辩”就是辩证论析深化见解,“悟”就是反思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用”就是巩固迁移深化成果。为了让“思考力”课堂真正落地,学校还进行了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实践研究,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真正实现了以小课堂撬动教育的大变革。

作业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亮出的第三大实招。校长助理王雪带领两名教师及四(1)班学生刘梓默汇报了“以‘组’为单位开展校本研修,助力作业整体设计”的实践成果。师生们分别从三个层面介绍了学校作业的整体设计,即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基础性、迁移性、实践性作业设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教育类作业,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的体验类、综合实践类作业设计,作业的实施定量、定评,实现了“双减”真正落地。

课后服务体系展示

学校科技部主任周晶同两名教师及STIP社团学生代表就“构建高效课后服务体系,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进行了展示,具体介绍了“塔式1+X+X+Y”课后服务的具体课程,并展示了STIP社团研究成果。

据悉,“塔式1+X+X+Y”课后服务体系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四大实招,作为塔底的“1”为学业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作业及作业辅导,属于保障性课;作为塔身的“X”兴趣课程,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多元智能;作为塔身的“X”特色扬长课程,面向有特长发展需求的学生提升专业素养;而作为塔尖的精品定制课程“Y”,则面向有个性发展需求的学生培养个性化专长。中国教科院研究员李新翠在活动结束后表示,这是一次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新颖,有营养、有思想、有启发的盛宴,展示了学校在落实和推进“双减”政策中的力度和效度。她建议学校下一步要站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背景下,围绕如何以主题式校本研修深入推进“双减”落实,就环节、要素、主题、任务等内容继续深入研究,实现教育教学成果的再升级、再升华。

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院长谢鹃强调,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学校要与时俱进,继续围绕“双减”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加减乘除”组合拳,以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助力,进一步促进提质减负,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文/本报记者 凌月云;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