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第四中学:走进“觉醒生命”的科学教育
2024-05-26 13: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4年4月,北京市延庆区第四中学正式成立科学技术协会,这是学校获评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之后,在科学教育方面实施的又一重要举措,为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多样的平台。

一直以来,延庆四中秉承“觉醒生命、创造卓越”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科学教育。学校教师团队不懈努力,用科研实践引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的科学活动、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共同铸就了学生们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

学生进行天文实践活动

学校航模队组织活动

学校科技节展示项目

“全员”“全学科”“全过程”

渗透科学教育理念

“全员”“全学科”要求学校学科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起“大科学”教育观,各个学科都要从科学教育角度挖掘学科价值。人文与社会类学科可以挖掘科学史、科学家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自然科学类学科则从科学现象入手,组织学生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科学知识。无论哪个学科,教师都要研究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开发跨学科、融学科乃至超学科的综合课程。

“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好国家课程基础上,将科学素养的培养由课堂上延伸到课堂下,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发并实施各类科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科学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科学意识。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学校先后成立机器人社团、天文社团、航模社团、金工木工社团、组织培养社团、无线电社团等,为学生提高科学本领、展示特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如果说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那么每年举办的科技节则成为学生展现素养的舞台,两者相辅相成,不断优化。学校还创新性地举办校园“吉尼斯”争霸赛,从运动类项目到各种社团、校本课程,让每一个有特长的学生拥有秀出自我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把这种正向激励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重点实施创新作业设计策略,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团队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引入新颖有趣且符合时代特点的元素,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关注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优化学习效果。作业变得有趣了,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以2023年寒假素质拓展作业为例,学校设计了“集五福”的作业模式,通过集齐健康福、研学福、勤劳福、传承福和书香福,换取五福奖励。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实现了五育融合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其中,学生在集“研学福”过程中,要参与到学校“六气”(正气、大气、锐气、才气、朝气、神气)学子讲堂活动中来。该活动旨在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促进不同领域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学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讲堂活动,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紧抓课堂主渠道 跨学科提升科学素养

贯通的实施策略,确保同一主题能够在不同年级中得到深入探讨和持续实践。学校采取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的跨学科教学模式,通过将“跨学科大概念”作为学习的锚点,实现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北京世园公园作为教育基地的功能,赋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如在化学跨学科课程“万千植物共绽共促绿色生活——世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实施中,教师以世园公园中上千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需求为问题出发点,结合世园实际土壤情况,设计土壤酸碱性调节的具体方案并进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生物学、地理、道德与法治、劳动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前往世园公园动手取样、检测土壤的酸碱性,设计土壤酸碱性调节方案,对土壤酸碱性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之后,学生们依据实践探究过程与实验结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撰写了调节土壤酸碱性探究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感受到了科学实践的快乐,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们也逐渐理解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学校“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的“走河护河”活动是延庆四中实施跨学科活动的又一生动例证。学校没有把这一活动单纯看作志愿服务,而是在过程中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捡拾垃圾、清理杂物、擦拭栏杆等环保活动,还开展了水质样品的提取和检测研究、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活动,涉及生物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中,从而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应用能力。此外,观察研究水面鸟类栖息状态也是“走河护河”活动的一部分,这要求学生运用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来分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合活动涉及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内容,“河小青”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了真正的多学科融合。

延庆四中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而不断丰富的融合课程群也成为渗透科学教育理念的绝佳载体。

整合优质资源 保障科学教育实施

为了确保科学教育的成效,学校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学校向内挖掘资源,不断加强科学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还组织开展“再回大学”优秀科学教师培训活动,深入开展北京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工作培训活动。

此外,学校还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助力教师成长;组织青年教师走进“延庆地质博物馆”“延庆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野鸭湖”“延庆百里画廊”等本地资源场馆,开发设计学科实践活动方案。

在对校外资源的整合上,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研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索机会。除此之外,学校还注重学生对家乡认同感、归属感的培养,邀请对延庆发展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延庆,从关注“三农”问题到体悟生态文明之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推动延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热情。

接下来,延庆区第四中学将以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为契机,进一步壮大科学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加强融合课程群建设,持续提高科学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流程,培育科学态度和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 文/杨红霞(北京市延庆区第四中学党总支书记)胡秀云(北京市延庆区第四中学课程建设中心主任)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