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搬进生产车间,在地资源成为这所小学育人新场景
2024-05-29 21: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轴承生产车间里研究轴承知识,压缩机生产车间里探究“压缩的空气”,百年机床博物馆探究机械加工的历史……5月28日,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铁道北小学“致远千里 始于微小”——在地资源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展示暨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追踪问效”行动现场会举行。活动中,7节主题综合实践特色课并开,课堂搬进了生产车间,学生们在新场景中收获新知。活动以主题课程展区、主题交流分享等全方位展示出主题综合实践课程成果,汇聚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力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挑战。

铁路文化课程《探秘绿色旋转世界》搬进了斯凯孚轴承生产车间,通过现场讲解、观看视频、实际操作、现场实验等多种形式学习轴承制造环节的关键工艺,将轴承知识与数学、科学学科知识相结合;《撬动的奥秘》带领学生走进道岔生产车间展示前期研究成果,现场研究钢轨上的方向盘——道岔的组成、作用、工作原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国工匠精神与科技强国力量;《压缩的空气》走进了压缩机生产车间,师生一起了解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理解“压缩的空气”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7节主题综合实践特色课搬进了生产车间。课堂有了新场景,教师不止有校内的老师,还有企业的工程师;教材不止有书本,更有车间里的机床、零件。

在铁路文化、长城文化、诗经文化、汉字文化四大主题课程展区,汇聚了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力量,全方位展示出主题综合实践课程成果。师生共创的基于四大主题文化的展示节目舞蹈《活字印刷》、科普剧《坐着火车看世界》、诗乐舞《蒹葭》、朗诵《致远千里 始于微小》,更是异彩纷呈,深度体现出课程育人成果。

据介绍,自2019年,昌平区南口铁道北小学加入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项目组,开启了五年的课程建设历程。现场,学校精心设计的“火车”时光轴呈现了协同创新项目驱动南口铁小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五年走过的奋斗历程,呈现了南口铁小开启校企融合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教师课程主张”展示体现了教师们通过五年的学习、实践,具有了课程领导力,树立了大课程观的可喜成效。五年间,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

活动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袁宝红以《“致远千里 始于微小”——在地资源主题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为题作报告。袁校长从逐步深化与升级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引领课程文化建设;整体重构学校九大课程主群,发挥课程育人价值;聚焦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促进三级课程联动;展望主题课程未来,践行五育融合,实现育人无限可能四大方面解读了取得丰硕课程建设成果的思考与变革。

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组专家吕蕾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教育干部学院书记王鸿杰、大兴区长子营镇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赵一芒为本次活动做专家点评。三位专家肯定了协同创新项目成果和铁小的课程建设成果,肯定了学校主动对接企业,真正建立起“教学实践-社会生产”和“学生生命成长”的紧密联结的创新做法,肯定了将思政大课堂、科学大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链接,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的创新性课程建设策略:一是将课程建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课程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二是激发教师潜能,引导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三是学校工作在地价值多元,以课程为杠杆,撬动学生教育的多方面、多领域,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奋斗目标。

“在活动中看到了师生的新状态、育人的新场景和课程的新样态。孩子们是自信灵动,知行合一的;教师是具有想象力、执行力的卓越教育者。这样的课程是国家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是非常好的家、校、社协同的样本。”北京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张金秀在点评中说。

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丽梅梳理了南口北小值得全区借鉴和思考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实际有传承、有创新的建设课程体系;二是推进在地资源与学校课程深度融合,打造学生活动场域,促进全面育人;三是通过深度实践,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综合素质。

“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在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校企融合、实践育人路径,构建更加丰富而个性的课程群,不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技能。”袁宝红表示。

(文/本报记者 娄雪)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