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贴秋膘
古时,人们会在立夏、立秋分别上秤,将体重两相比较,看看自己掉了多少“膘”。随后去市场挑几斤好肉,或炖,或烤,或红烧,各种肉食纷纷端上餐桌,“以肉贴膘”增加营养,准备迎接秋凉和冬寒。
晒秋
因为没有平地可作晾晒之用,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村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啃秋
戴楸叶
立秋养生
立秋之后,暑热逐渐散去,秋燥之气渐渐来袭,在天气炎热的午后可以适当饮用解暑粥汤以防暑降温,而在平时应该改用一些滋阴润燥的粥汤,以保护脾胃,滋养肺阴。
过去,老北京人讲究
咬秋、贴秋膘、戴楸叶等
这些习俗流传到今天
人们最熟知的就是吃肉——
贴秋膘
酱肘子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是北京有名的老字号,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的酱肘子一直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的特点享誉京城,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虽说叫“酱”肘子,但天福号酱肘子从头到尾不用任何面酱、酱油这些材料,这里的“酱”是指用汤煨肉的“酱艺”。天福号一直沿用的是自家独特技艺调制的老汤和酱汁,几百年来保持着老汤的原汁原味。
图:小红书@healthy life
据悉,从8月开始,天福号已经开始加大投料生产,备货80吨熟食准备迎接立秋,特别是像备受消费者喜爱的酱肘子、古法酱牛肉、酱肉、猪头肉等各类熟食。
炙子烤肉
吃炙子烤肉,老北京人必去“南宛北季”。“南宛”指临近宣武门的“烤肉宛”,主要烤牛肉;“北季”则指位于北城什刹海的“烤肉季”,以烤羊肉闻名。
北京炙子烤肉讲究文吃和武吃,文吃就是坐着静静品尝,武吃则是站着吃,一只脚登上板凳,自己边烤边吃,肩上搭个毛巾用来擦汗,感受酣畅淋漓的快意。如今,什刹海银锭桥旁的烤肉季饭庄依然保留这种吃法。
立秋时节,正值烤肉季饭庄175年庆典,烤肉季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还推出了特色船宴。乘坐游船,荡舟什刹海,品味着百年传承的经典口味,享受着沿岸风景和精心准备的菜肴,妙哉美哉。
烤肉宛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创始人是一位宛姓回民。“烤肉宛”的烤牛肉以鲜嫩“赛豆腐”著称,牛肉之嫩,还曾得到齐白石的肯定。
图:小红书@夜猫子
烤肉宛总店可同时容纳800多人就餐,大厅宽敞明亮、美观大方;雅间豪华典雅,风格各异;走廊古香古色,别具一格;既有浓郁的清真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情的格调。在这里既可以尽情地体会传统武吃烤肉的豪爽,还能够享受现代文吃烤肉的情趣。
同时烤肉宛还以经营清真面点小吃而著名,是京城百姓节日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爆肚
老北京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要吃秋、有爆肚。也就是立秋的时候讲究吃爆肚。按“老北京”的说法,季节更迭时脾胃容易不和,而牛羊都是反刍动物,胃很发达,所以吃爆肚是养胃的,真应了吃哪补哪的老话了。
“爆肚”是北京的平民食品,也是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在清乾隆年间北京城里就已有了,盛行于清末民国时期。
图:小红书@女娲娘娘不聊天
旧京时街市中的饭馆小吃店均有爆肚供应,也有在庙市及市场中设摊出售爆肚的。著名的老字号爆肚冯最早曾在清光绪年间就开设过名为“金生隆”的百年老店,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为人称道,其水爆牛羊肚及调料堪称京城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