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的“地域名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碰撞融合,呈现出充满老北京韵味的生活画卷,是游客来京了解北京文化、感受京味生活的好去处。
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位于西四南大街,早在元代就已出现。元李好古所著杂剧《张生煮海》有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北京历史上有多少条胡同?民间俚语有云:“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若究溯至元大都,可考的胡同只有砖塔胡同一条,七百多年名称一直未变,故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北京胡同之根”。
砖塔胡同东口有一座万松老人塔,砖塔胡同得名于此。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
砖塔胡同万松老人塔下有一家书店——正阳书局,这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只经营北京文献书籍的特色书店。正阳书局是北京市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成果,现在已成为面向读者、面向社会的重要文化窗口,成为热爱北京历史文化的中外读者的家。
1923年7月,鲁迅携妻子朱安迁居砖塔胡同61号。之后直至1924年5月喜迁新居,鲁迅一直居住在砖塔胡同这间小小的院落内。小院条件艰苦,却并未阻止鲁迅先生笔耕不辍。在砖塔胡同居住的九个多月中,他校勘了《嵇康集》,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创作了《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作品。
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著作等身,《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东北四连长》等小说反映内容甚广,注入时代印迹,发出时代声音。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京,在《新民报》担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后在砖塔胡同购买了一所小四合院,门牌43号。这之后到1967年春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张恨水一直居住于此。
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胡同位于北二环,西到安定门内大街,向东可以望到雍和宫的红墙。
五道营在明朝时属崇教坊,有守城的兵营驻扎于此地,称作武德卫营。清朝,满族旗人们按照“武德”的发音为其改名“五道营”。乾隆之后,这里基本形成了胡同的样貌。新中国成立后,这条600多米的胡同里有69处院落,1965年整顿地名时,它被正式定名为“五道营胡同”。
灰瓦红门、门墩单车、鸟笼鸽哨,五道营胡同保留了老北京的韵味。与此同时,五道营胡同也在开发之中慢慢演变为一条富有文化气息的文艺胡同。
如今的五道营胡同里不仅有文艺的咖啡馆、书店、酒吧、餐厅、甜品店、服饰店、画廊,也有老北京的住户。你会看到穿着时尚潮流的年轻游客和外国游客,也会看到穿着睡衣闲话家常的叔叔阿姨。
夜幕降临,胡同两旁的小店橱窗亮起灯光,褪去了喧嚣更多的是一份平静温暖的氛围。各种酒馆迎来了高光时刻,结伴而行的年轻人们,在这里欢笑交谈,俨然成为了放松身心的乌托邦。
恬静、文艺、慢生活,人生百态都浓缩在这小小的胡同里,五道营胡同正在以另一种风貌诉说着老胡同的新故事。
国子监胡同
走出五道营胡同,从安定门内大街拐入国子监街,这是北京唯一保留四座牌楼的街巷。清代名“成贤街”,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又称国子监胡同。
国子监街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元代至元二十四年,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的崇仁门(今东直门)内的这条大街上修建了“国子学”。到元大德六年正式修建了孔庙,元大德十年在孔庙西正式修建了国子监,体现了“左庙右学”的规制。明崇祯八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则有了这样的记载:“都城东北良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贤’,国子监在焉。”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乾隆皇帝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师庙”。庙宇坐北朝南,仍保持着元代的风格。走进孔庙,整座庙宇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
孔庙有十三经碑林。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周礼》、《论语》、《孟子》等等。孔庙的十三经刻石共有189座。孔庙前院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刘墉、纪昀、林则徐、康有为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均位列其中。与十三经同在一处的还有清康熙帝御笔《大学碑》、清乾隆登基六十年(1795年)时镌刻的《御制说经文》碑13座,以及《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满、汉文碑各1座。
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因为当地曾居住有史姓大户,因此得名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24号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所在地,这里原是民国才女凌淑华的故居。当年凌淑华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文化界聚会,这里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齐白石、徐志摩、胡适、周作人都曾是这个院子的座上宾。后来,凌叔华女士后人将院落产权转让给街道办事处,并提出将院落作为公益用途使用,史家胡同博物馆才得以诞生。
2013年10月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占地1000平方米,设有七个常设展厅、一个临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常设展浓缩了老北京的历史文化和胡同生活。
史家胡同56号院被称为“另一个人艺”。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刚刚进城的华北人民文工团选取史家胡同56号(今史家胡同20号)作为工作驻地。1950年,华北文工团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称“老人艺”)。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和“老人艺”话剧队合并,组成专演话剧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在史家胡同56号院举行建院大会,曹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1955年首都剧场在王府井大街建成之后,人艺迁入。史家胡同56号变成人艺职工宿舍,焦菊隐、夏淳、于是之等,一直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在这里排练。
史家胡同59号是史家小学所在地,这里曾是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祠堂旧址,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清雍正二年(1724年),“左翼宗学”在史家胡同59号院成立,当时只招收属于八旗左翼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子弟入学。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了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留美学生。后来,游美学务处迁址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前身,而史家胡同59号院则建立起史家小学。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南锣鼓巷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极其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曾经是达官显贵、文化名人的聚居地。明末清初的两朝重臣洪承畴、晚清名将僧格林沁等,以及近现代的北洋军阀靳云鹏、国画大师齐白石、文学巨匠茅盾等,都曾是这里的住户。
棉花胡同的39号院为靳云鹏故居;后圆恩寺胡同7号,曾经是蒋介石行辕,原是清代庆亲王次子载旉的府邸;后圆恩寺胡同13号,为茅盾故居;雨儿胡同13号院,曾为国画大师齐白石故居;帽儿胡同35号、37号院,曾经是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宅院……
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南锣鼓巷,不仅保留了一条条历史悠久的胡同和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还因为这些名人故居的存在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