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看朝阳”系列报道① 在朝阳,成为一名农民丨年轻人,向农而行
2022-07-11 17: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背后,是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善标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朝来农艺园内工作人员正在采收

夏天的早晨,天亮得早。7月3日,吴迪六点半就来到蔬菜大棚,检查茄子、豆角、黄瓜等蔬菜的采摘情况。这批蔬菜装箱完成后,将会就近送往企业食堂或者餐饮公司。

这是位于北京东五环东侧的鲁店农场(北京鲁店农场有限公司)。受朝阳区黑庄户乡合作经济联合社的委托,鲁店农场负责2000多亩土地的种植,吴迪是该公司的种植管理者之一。

33岁的吴迪,是土生土长的黑庄户人。熬夜加班、离家较远等种种因素,让他选择从生鲜行业辞职,回归土地,重新成为“农民”。

吴迪正在收棚内成熟的青椒
农场刚刚摘下的青椒

在北京选择做农民的年轻人,并不只吴迪一个。这批年轻人中,有的是半路转行投身农业,有的是农学专业的学生,还有人一直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不但能迅速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还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人”。

这些“新农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背后,是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善标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走好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吴迪和同事一起将清晨摘好的蔬菜装筐

吴迪至今记得,2021年4月他刚到鲁店农场工作时的情况。

作为一个农业“新手”,从育苗到施肥,吴迪需要从零学习。

隋宝利是吴迪的师傅,今年56岁,是鲁店农场种植工作负责人。年轻时,隋宝利曾在生产队负责小麦种植,后来又担任村书记,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年轻人跟不上来”是隋宝利最担忧的事情。

吴迪刚到农场,隋宝利就带着他下地除草干活,打算将农事的规律悉数传授给年轻人。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干农业的人,吴迪觉得这些事情总是要有人干的,“要顶上,社会不能断档,一代新人换旧人”,而他也希望可以将农业种植带向远方。

“播种、施肥、除草、浇水”,吴迪发现,做一个农民其实就这四件事,“尽管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八个字,但很多时候一天都完不成其中的两个字”。

秋收时节金黄的小麦回报了吴迪的努力,体检报告也见证着吴迪的变化。早睡早起的作息,以及田间地头辛勤的劳作,他的血液化验单上红色的指标减少了一半。吴迪爱这片土地,也更加珍惜土地的每一种馈赠。

去年的种植结束后,吴迪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因缺乏大型农机器械导致大田种植的效率不高,农场周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缺少灌溉水源等。

针对这些问题,黑庄户乡副乡长熊慧丽介绍,今年春节刚过,黑庄户乡就启动了农田整治工作,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邀请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专家团队实地调研,严格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系统梳理问题短板,“一地一策”制定整治措施。

农场刚刚摘下的黄瓜
吴迪用手和脚对比,展示肤色差距
毛盼龙电话沟通了解园内设备使用情况

连栋温室里没有土壤。透过玻璃外墙可以看到,一排排种植架上填充着黑色的基质,基质中埋着水肥一体化的管道,技术人员身穿白大褂穿行其间。来广营的朝来农艺园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农场。

2020年,朝阳区以朝来农艺园、郎枣园为实施地点申报了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通过一系列的流程,项目2021年9月启动实施。目前完成了2栋连栋温室、19栋日光温室、1座加工冷藏车间的智能化建设。

程序员在调整机器人的程序

作为朝阳区推进数字农业先行区的典型示范,朝来农艺园也正在吸引着年轻人。

1991年出生的毛盼龙是林学专业毕业,今年春天入职朝来农艺园。此前在其他农场干过的他,笑称在这里“可以穿一身新衣服,不再是半天就需要换一身”。

朝来农艺园的栽培大多为基质栽培。它的优势在于孔隙大,疏松程度比土壤好,更适合植物的生长,能降低水、肥、药等农业投入。此外,它还能减少病虫害,也就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更加绿色健康。

在朝来农艺园,数字化智能把控着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

毛盼龙的办公室对面,有6块显示屏幕。面向番茄、黄瓜等种植区的屏幕上,显示着温度、湿度等数据。这些实时数据来自温室内布设的多个智能传感器,还可以感知温室的CO2(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环境因子。

毛盼龙查看监测平台

通过“智慧农业监测管理平台”,毛盼龙可以实时查看温室内所有监测数据和现场图像,根据不同生长期和生长特性,通过平台设置相应管理策略,比如控制补光灯、高压微雾、环流风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相应调控设备,完成温室的增降温、通风、除湿、补光和二氧化碳补充等操作。

一旦某个温室的温度过高,毛盼龙在办公室里可以利用电脑进行调节,使温室一直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

在每个连栋温室门口,立着一人高的绿色智慧大屏,这是智能环控的控制中枢“大智”。

任惠芳也是“学农的”,自称是“十年农人”,负责硬件方面的解决方案支持服务。据她介绍,控制中枢、控制器以及计算模型等朝来农艺园的核心技术,完全是由中国的公司自主研发的。

据毛盼龙介绍,朝来农艺园的“智慧”设备还能有效开展病虫害自动监测预警、生产全程监控和质量安全区块链追溯,并构建了蔬菜育苗、种植、加工、储藏、物流全产业链数字集成方案与可持续发展机制。

负责控制这一切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软件,是由董艳宏负责设计的,她是该系统的产品经理。除了优化种植管理,智慧平台还可以安排大型农场复杂的排产计划。只要确定种植面积和种植数量,智能系统会自动计算好育苗、种植和收获的时间,“跟着排产计划走就好了”。

朝来农艺园中种植的小番茄
毛盼龙查看农作物情况

未来,在这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的规划中,还会提供数字化农业科普教育、农产品会员定制和农业多功能服务等,进一步探索构建可看、可借鉴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都市农文教旅现代化农业园区运营模式。农业将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生态涵养、休闲体验等多功能拓展,构建起带有双重属性的现代化高科技园区,建立“朝阳特色”的数字农业发展路径。

李根展示采摘的小番茄
工作人员在调试机器人

2021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围绕“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提出坚持本地培养和引进输入相结合,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搭建社会工作、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集聚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希望,会有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摘自7月11日《新京报》,王子诚 王飞 李聪摄影报道)


作者:

朝阳农业农村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