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问医生|家长请注意:开学季,帮孩子调试好“情绪”
2023-02-20 13:2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一个孩子长到青春期,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有很多,哪些人更容易被击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如此高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该如何有效控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背后隐藏着哪些提示信息?《我爱问医生》“健康新学年”系列节目,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李斌跟您说说:开学季,帮孩子调试好“情绪”。

专家介绍: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分会第一届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灾害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从事儿童精神科常见疾病,如抽动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情感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等)具有较为丰富的诊疗康复经验;对于指导儿童青少年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1、以前就听说“开学综合征”,怎么来判断自己这几天的感受是不是正常反应?

①开学综合征属于焦虑范畴,可伴生理反应(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心理反应(焦虑、紧张、坐立不安、厌学、上课走神、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

②一般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旦适应了学习节奏、作息的规律就缓解了。无需过分担忧。

2、孩子出现哪些表现,需要老师和家长提高警惕呢?
①情绪问题,抑郁、焦虑、非自杀性自伤、自杀、双相;
②行为问题,多动、品行、对立违抗;
③异常表现,幻觉、妄想;
④躯体病所致的,如甲状腺功能异常;
⑤睡眠、进食、体重急剧变化;
⑥身体上出现伤痕、划痕;
⑦厌学、躯体不适;
⑧性情改变,独处、兴奋话多、沉默寡言。
3、导致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生物学因素
遗传、生理生化、病理的异常;自身的发育特点;
(2)社会心理因素
①不恰当的养育方式,武断、片面的、偏执的;②望子成龙的心态,强加给孩子;③亲自沟通不畅;④教育方式的转变、非良性竞争的影响;⑤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4、网友:为什么同样面临困难,有的人的抗压能力就强,有的人就会生病呢?抗压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吗?
(1)个体差异、遗传、性格、成长环境等;
(2)①重新调整目标,更适合当前自身状况;②转变思维模式,调整认知;③寻找合适的途径或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④需求外力支持,心理、朋友、家长等;⑤转移注意力;⑥体育锻炼。
5、网友 :对于青春期孩子遇到更年期的父母真的是“天雷动地火”,这个时期亲子的相处需要注意些什么?专家有什么建议的方法?
 平等、沟通、理解、互助、陪伴
①接受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现实
②以平等地位相处;
③适当合理沟通,多听、引导、建议,有孩子自己做决定;
④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⑤给予孩子独立思考和决定的权利,承认他们的独立自主;
⑥互相成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做孩子,相互学习;
⑦多陪伴。
6、青少年心理疾病男孩儿高发,还是女孩儿高发,表现有什么不同吗?
不同病种发病率不同,有的疾病如抽动、多动确实存在男女比例差异,但分裂症患病率基本相同,抑郁发病率一般在青春期女性较男性高2:1。以性别差异而不同。
男孩外显行为更多,易激惹、攻击行为、自杀;多动活动过度
女孩内敛,疾病的内心体验表达更细腻、明确,情感表达,自伤行为;多动注意力差
7、网友:每当看到一些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出现极端行为就特别的心痛,如果发现和确诊的早,一些抑郁症能治愈吗?
精神疾病治疗一般都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为原则。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确实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8、青少年抑郁和成人抑郁有啥需要注意的不同吗?
成人 三低更典型;
青少年 的症状没有成人的典型,主诉不显、少,躯体化主诉较多,年龄越小越多,焦虑更多,恐惧、分裂焦虑跟明显,行为问题更多,冲动激越行为、易激惹、对立违抗行为;幻觉更多;共患病多。
9、网友:看到有的报道说在一些自杀行为前,一些孩子会有“自伤”的行为,是在用痛感来自我疗愈吗?到了这个程度该怎么办?
非自杀性自伤 :指的是不以自杀为目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直接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行为,且这些行为并不被社会所接纳。常见的有割伤、抓伤、咬伤自己或撞桌子、撞墙等等。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多发,但自伤者主动寻求救助的比例却很小。自伤者今后发生自杀的风险亦较高。非自杀性自伤不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非自杀性自伤存在于多种精神障碍中 ,包括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其中抑郁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同时,有这种情况的孩子往往伴有:1. 用身体的痛苦替代心理痛苦;2. 释放不良情绪,确认存在感;3. 缓解焦虑和愤怒,让自己心情舒畅,欲罢不能(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成瘾);4. 自我惩罚、愤怒指向自己;5.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呼唤或无声呐喊,自伤是为了活着而不是死去的行为;6. 控制人际关系等。
对非自杀性自伤要从实施自我伤害的方式和造成的严重程度,评估孩子的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心理干预为主,必要的危机干预:包括加强社会支持、稳定情绪、检测安全、压力与问题的管理,和医疗帮助:疾病的对症处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等)

 

谨记:
和谐家庭关系,
平等尊重相处,
换位思考理解,
共同成长进步。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