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嘉宾
首都师范大学
青年教育艺术研究院国内研究室主任
副教授 陈苗苗
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如果孩子长期沉溺于网络,对大脑和心理会造成哪些影响?
陈苗苗: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可塑造性极强,这种可塑造性,尤其反映在神经元连接用进废退上,如果长期网络沉迷,就会更适应虚拟环境,现实环境适应性反而被削弱。另外很多研究也发现,有网瘾的孩子,大脑前额叶这个涉及情绪与控制能力的部位功能对出现退化,与之相关的注意、记忆,分析、推理、判断,甚至情绪表达都会受到影响。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首先要做出哪些改变?
陈苗苗:
改变1 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之前回家一有空就躺着刷手机,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网瘾,要改变这一行为,除非必要的工作回复,否则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刷短视频、玩游戏,因为孩子会潜移默化地模仿。
改变2
不是要求孩子多做户外活动,而是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户外运动,比如全家一起骑自行车、踢足球、打篮球、散步、跳绳,一起逛各种文化场馆,增加孩子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兴趣,也用线下活动,作为他的网瘾替代品。
改变3
很多网瘾孩子,网络沉迷的原因之一是和父母之前缺乏紧密的情感联结,这提醒我们,亲子互动,亲子养育,不是只提供一日三餐,要有一个朋友式的、知己式的陪伴。尽管我们很多时候为工作所累所烦,但如果我们每天能抽出一个小时,高质量与孩子聊天互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回应他们的心声,都有助于我们建立情感联结。
家长怎样提出限制要求容易被孩子接受?
陈苗苗:
方法1 非暴力沟通
很多时候,孩子不肯放下手机,甚至双方抢手机,是我们的亲子沟通方式比较暴力造成的。
比如我们愤怒地批评,说教,否定,都容易让这场关于手机的亲子沟通,走向更不可控的绝望深渊。
解决办法,不在手机上,核心在家长口出何言上。既然是暴力沟通导致的问题,就可以用非暴力沟通来解决。
原则是说客观问题,而不是去噼里啪啦地负面评价孩子,或者说一堆“不学人生就完了”的老生常谈大道理。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我观察到你玩了30分钟手机了”“我现在的感受是有点着急,因为我感觉学习时间可能不够用了”“我的建议是,我们现在可以放下手机,赶紧提高效率学一会”。
方法2 认知疗法
想改变孩子的网瘾行为,除了尊重他们的情感,以同理心和他们平等沟通外,还需要提高他们的认知,促进他们自控。
儿童、青春期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对问题的认识有时难免偏激片面。比如他们的手机的认识,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视不良使用的负面影响。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认知疗法,比如跟孩子一起看看网瘾大脑和正常大脑在结构上很具体生动的画面对比,这会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网瘾的危害,比我们说很多句都管用。
如何让孩子愉快遵守屏幕使用时间?
陈苗苗:孩子不遵守我们给他约定的时间,往往因为我们看似尊重了他们想玩手机的需求,有时却忽视了他们强烈的自主性需求。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性越来越强,不喜欢被操纵、控制。
所以想让孩子愉快地遵守屏幕使用时间,有效方式是让他们做手机使用的主人,由他们来安排使用时间、时长,甚至可以自己设置一个闹铃来提醒自己,避免我们的提醒声音饱含焦灼,容易引发他们的焦灼情绪,毕竟负面情绪是特别容易相互感染的。
人工智能时代,怎样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
陈苗苗:手机是一个客观媒介,用好了,它是一个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用不好,它会浪费孩子的成长时间成本,阻碍他们的发展。用好和用不好之间,隔的就是——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就是引导孩子了解并学会他应该用手机多做什么,不做或尽量少做什么。
这其中,就涉及判断力、控制力和表达力。
比如判断力,引导孩子了解他可以多关注哪些公众号,哪些专业、权威的自媒体,而不是被很多低劣粗俗短视频自媒体淹没。
自控力,引导孩子认识到他应该自己去安排好手机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
表达力。引导孩子了解网络发言并不是为所欲为的,网络空间也要讲文明礼仪。
新闻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必修课,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等各种新闻事件,让我们注意到这块家庭教育内容很重要。那怎么教育呢,非常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看相关新闻,大家一起分析解读,从而提升孩子的社会了解面,也提升他们的判断是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