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 | 孩子沉迷手机咋办?有招儿!
2023-08-21 12: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时有出现,一些短视频、游戏平台诱导沉迷,利用新技术向青少年传播不良信息……中央网信办为此在今年暑期专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暑假是孩子们使用网络的集中时期,上网逐步成为部分孩子一切活动的中心。网瘾的危害除了对学习和身体健康,还有哪些家长不知道的潜在危害?面对网上的有害不良信息,家长如何进行监管并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孩子沉迷手机,如何从被动上瘾变成主动控制?《教育面对面》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和您一同关注。

 

图片

直播嘉宾

首都师范大学

青年教育艺术研究院国内研究室主任

副教授 陈苗苗

 

世界卫生组织将网络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如果孩子长期沉溺于网络,对大脑和心理会造成哪些影响?

陈苗苗: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可塑造性极强,这种可塑造性,尤其反映在神经元连接用进废退上,如果长期网络沉迷,就会更适应虚拟环境,现实环境适应性反而被削弱。另外很多研究也发现,有网瘾的孩子,大脑前额叶这个涉及情绪与控制能力的部位功能对出现退化,与之相关的注意、记忆,分析、推理、判断,甚至情绪表达都会受到影响。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首先要做出哪些改变?

陈苗苗:

改变1 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比如之前回家一有空就躺着刷手机,为了避免孩子出现网瘾,要改变这一行为,除非必要的工作回复,否则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刷短视频、玩游戏,因为孩子会潜移默化地模仿。

 

改变2

不是要求孩子多做户外活动,而是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户外运动,比如全家一起骑自行车、踢足球、打篮球、散步、跳绳,一起逛各种文化场馆,增加孩子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兴趣,也用线下活动,作为他的网瘾替代品。

 

改变3

很多网瘾孩子,网络沉迷的原因之一是和父母之前缺乏紧密的情感联结,这提醒我们,亲子互动,亲子养育,不是只提供一日三餐,要有一个朋友式的、知己式的陪伴。尽管我们很多时候为工作所累所烦,但如果我们每天能抽出一个小时,高质量与孩子聊天互动,倾听他们的想法,回应他们的心声,都有助于我们建立情感联结。

 

家长怎样提出限制要求容易被孩子接受?

陈苗苗:

方法1  非暴力沟通

 

很多时候,孩子不肯放下手机,甚至双方抢手机,是我们的亲子沟通方式比较暴力造成的。

 

比如我们愤怒地批评,说教,否定,都容易让这场关于手机的亲子沟通,走向更不可控的绝望深渊。

 

解决办法,不在手机上,核心在家长口出何言上。既然是暴力沟通导致的问题,就可以用非暴力沟通来解决

 

原则是说客观问题,而不是去噼里啪啦地负面评价孩子,或者说一堆“不学人生就完了”的老生常谈大道理。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我观察到你玩了30分钟手机了”“我现在的感受是有点着急,因为我感觉学习时间可能不够用了”“我的建议是,我们现在可以放下手机,赶紧提高效率学一会”

 

方法2  认知疗法

想改变孩子的网瘾行为,除了尊重他们的情感,以同理心和他们平等沟通外,还需要提高他们的认知,促进他们自控。

 

儿童、青春期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对问题的认识有时难免偏激片面。比如他们的手机的认识,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视不良使用的负面影响。

 

这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认知疗法,比如跟孩子一起看看网瘾大脑和正常大脑在结构上很具体生动的画面对比,这会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网瘾的危害,比我们说很多句都管用。

 

如何让孩子愉快遵守屏幕使用时间?

陈苗苗:孩子不遵守我们给他约定的时间,往往因为我们看似尊重了他们想玩手机的需求,有时却忽视了他们强烈的自主性需求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性越来越强,不喜欢被操纵、控制。

 

所以想让孩子愉快地遵守屏幕使用时间,有效方式是让他们做手机使用的主人,由他们来安排使用时间、时长,甚至可以自己设置一个闹铃来提醒自己,避免我们的提醒声音饱含焦灼,容易引发他们的焦灼情绪,毕竟负面情绪是特别容易相互感染的。

 

 

提示

家长须知

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涉未成年人突出问题,持续净化网络生态。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大、对未成年人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站平台以及儿童智能设备,重点聚焦7方面问题:

 

有害内容隐形变异问题。一是以谐音词、变体字、表情符号等形式传播色情低俗、赌博迷信等内容;二是利用视频剪辑、影视二创、动漫改编等方式集中展示涉未成年人血腥暴力等画面;三是通过外链、浮窗、二维码、账号信息等进行色情引流;四是儿童智能设备自带及第三方APP,语音、文字搜索结果中存在涉黄涉暴内容。

 

网络欺凌问题。一是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二是对未成年人进行“人肉搜索”,恶意传播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欺凌视频;三是通过恶意P图、编造谣言等,诋毁未成年人。

 

隔空猥亵问题。一是借“个性交友”“童星招募”“有偿收图”等名义,诱骗或胁迫未成年人进行在线裸聊、作出淫秽动作、提供裸照视频等;二是通过群组、私信等渠道向未成年人发送色情图片、淫秽语言;三是在涉未成年人账号、文章页面发布低俗色情跟帖评论,诱导不良交友或实施性引诱。

 

网络诈骗问题。一是以“内部人员”“含泪转让”等名义向未成年人虚假售卖演唱会门票,实施网络诈骗;二是以免费游戏装备、投票返现、盲盒抽取、粉丝抽奖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加入群聊,诱骗转账汇款;三是诱骗未成年人提供社交账号、支付密码等用于网络诈骗活动。

 

不良内容问题。一是发布校园主题剧情演绎类视频,以偏激方式丑化学校形象,鼓噪师生矛盾,美化顶撞老师等行为;二是渲染家长“压迫”“压榨”孩子,恶意编造虚假家庭矛盾等内容;三是诱导吸烟、饮酒、纹身、旷课等不良行为;四是通过虚假摆拍鼓吹“霸凌风”“家暴妆”等畸形审美,传播以强凌弱、以暴制暴等不良内容。

 

网络沉迷问题。一是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观看直播短视频;二是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集中推送诱导沉迷内容,形成信息茧房;三是通过聊天交友、虚拟空间装饰等娱乐功能诱导未成年人消费;四是向未成年人违规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教授未成年人破解防沉迷系统、绕过青少年模式。

 

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一是利用“AI换脸”“AI绘图”“AI一键脱衣”等技术生成涉未成年人低俗色情图片视频;二是利用所谓“阅后即焚”的密聊软件诱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诱导实施违法行为;三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发布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

 

 

人工智能时代,怎样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

陈苗苗:手机是一个客观媒介,用好了,它是一个丰富多彩、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用不好,它会浪费孩子的成长时间成本,阻碍他们的发展。用好和用不好之间,隔的就是——媒介素养

 

什么是媒介素养?就是引导孩子了解并学会他应该用手机多做什么,不做或尽量少做什么。

 

这其中,就涉及判断力、控制力和表达力

 

比如判断力,引导孩子了解他可以多关注哪些公众号,哪些专业、权威的自媒体,而不是被很多低劣粗俗短视频自媒体淹没。

 

自控力,引导孩子认识到他应该自己去安排好手机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

 

表达力。引导孩子了解网络发言并不是为所欲为的,网络空间也要讲文明礼仪。

 

新闻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必修课,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等各种新闻事件,让我们注意到这块家庭教育内容很重要。那怎么教育呢,非常好的方式是和孩子一起看相关新闻,大家一起分析解读,从而提升孩子的社会了解面,也提升他们的判断是非能力。

 

 

图片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