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寻访京津冀里的红色印迹》第一期: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圣地•西柏坡
2024-03-23 08:5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图片
图片

决定中国命运的

革命圣地·西柏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75年前的3月23日,毛泽东等人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进京赶考”。京津冀紧密相连,同属革命老区,是最早感受人民胜利的红色区域。

75年后的今天,北京广播电视台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京津冀之声联合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天津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推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寻访京津冀里的红色印迹》,邀您一起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温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勇毅前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何选择西柏坡

图片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三大战役战略部署在此运筹。是什么原因令党中央最终选择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图片

 

图片

 

平山县地处太行山的东部的中段,从地图上看,平山地形像一枚漂亮的桑叶,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上就有一首“桑中”诗,说的就是这里。古代的平山也是一个蚕桑大县,从中山国出土的丝绸上可见一斑,应该说,平山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中央工委决定留驻晋察冀后,到哪里安营扎寨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要能放得下工委好几千人,供给要有保证,地理条件要合适,群众对党要有感情。

 

图片

 

滹沱河沿岸村庄多、村子大、距离近;河两岸滩地肥美,物产丰富,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向东出30公里是华北大平原,交通便利,所以决定在平山、建屏县的郭苏、柏坡、洪子店一带选址。

西柏坡村外有一片苇地,苇地外与滹沱河之间有一条大路,可通大车,既然可通大车,汽车就可以通过,便于与外地联系;苇地里边与西柏坡村之间还有一条路,主要是本村人行走,易于保密;村里许多房子虽被日本鬼子烧了,但根基很好,全是石头的,比较容易修复。

 

图片

(本台记者在西柏坡纪念馆采访)

 

西柏坡一带作为中央驻地非常适合,一是村子比较集中;二是交通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联系;三是安全有保障;四是居住条件不错。

图片

 

图片

 

党中央之所以选择了平山这个地方,把西柏坡作为总指挥部,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此地战略位置重要。西柏坡到石家庄是90公里,到北京是350公里。如果遇到敌人进攻,可以退到层层峦峦的太行山;如果战局顺利,可以东下大平原,夺取大城市。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到西柏坡与中央工委汇合。

 

图片

 

作为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西柏坡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赞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京广播电视台、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西柏坡纪念馆采访)

图片

中共中央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图片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前,刘少奇主持起草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9月11日,提交大会讨论听取代表们的意见。9月13日,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从此推翻了几千年来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图片
图片

 

同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在陕北神泉堡正式颁布实施。随后在各解放区掀起了贯彻和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土地改革运动。

 

图片

 (“全国土地会议会场”艺术复原场景)

 

图片

 

(哈尔滨靠山屯农民写给毛主席的感谢信)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彻底的土地法。它不仅继承和吸取了以往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而且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内容简练、原则明确。美国友人韩丁曾把它同美国的《解放黑奴宣言》相比。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图片
图片

 

《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其后一年中约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积极生产,踊跃参军参战,从人力、物力上支援了解放战争,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根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台记者在西柏坡纪念馆采访)

 

图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图片

 

1948年9月开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组织指挥了“三大战役”,使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图片

(中央军委作战室)

 

图片

(西柏坡防空洞)

 

1948年秋,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国共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态势,果断决定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区域,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战略决战,次第展开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图片

 

图片

(淮海战役,支前小推车)

 

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154万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大大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图片
图片

(本台记者在西柏坡纪念馆采访)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寻访京津冀里的红色印迹
系列节目 第一期
决定中国命运的
革命圣地·西柏坡
2024年3月23日
FM107.3 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
8:00-9:00《运河之上》

 

FM104.3河北新闻广播
12:00-13:00《全媒午高峰》
敬请关注

 

还可搜索并关注

京津冀之声FM1006

 

北京城市广播FM1073

 

河北新闻广播

 

天津新闻广播

 

官方微博

带大家更全方位领略

西柏坡的红色历史文化

 

图片
图片

 

资料来源:西柏坡纪念馆、河北新闻网

图片拍摄:北京广播电视台 常历、杨俊楠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