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三十)|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白乙化烈士纪念馆、邓玉芬掩护八路军伤员山洞旧址……
2022-06-13 12: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行来到北京市密云区,前往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白乙化烈士纪念馆、白乙化牺牲地、邓玉芬掩护八路军伤员山洞旧址、苍术会四十八烈士纪念碑等地走访,采集相关材料,重访抗战遗迹,传承红色精神。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大岭村。1943年7月,为加强对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平密兴联合县三区的基础上成立承(德)兴(隆)密(云)抗日联合县政府。

承兴密抗日联合县政府,地处半山腰,地势险要,是晋察冀根据地平北屏障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连通了平西和冀东两块根据地,也成为密云潮河东岸的抗日中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2016年,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在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西侧落成。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层为承兴密地区抗日斗争历史展览,二层为北庄地区抗日斗争史迹展览,共收集整理密云东部地区抗战时期各种史实资料和照片500余份。2007年,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讲解员参与视频录制

白乙化烈士纪念馆

白乙化烈士纪念馆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河北村,在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密云水库北岸。

纪念馆外观呈八路军军帽造型,大门两侧题有“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和“密云地区抗日斗争纪念馆”,其中“白乙化烈士纪念馆”八个大字是白乙化生前战友、原北京市市长焦若愚所题。纪念馆展示了白乙化烈士生平事迹、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史等。2008年,白乙化烈士纪念馆被公布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乙化烈士陵园与纪念馆毗邻,1984年修建。陵园入口处建有6米高的石牌坊。陵园内绿树丛中矗立着一座庄严雄伟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刻着萧克将军手书的8个大字“血沃幽燕 名垂千古”。

白乙化(1911—1941),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6月11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1930年秋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白乙化积极投身运动之中,冲锋在前。1936年夏,白乙化奉党的指示,赴绥远省和硕公中垦区工作,担任中共垦区工委书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白乙化积极筹备组织武装暴动。1939年底,白乙化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0团团长。1940年春,为了完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的“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白乙化奉命率十团挺进平北,创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他率领部队神出鬼没地驰骋在燕山峻岭之间,多次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被当地人民群众誉为“小白龙”。1941年2月4日,在密云县马营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年仅30岁。

白乙化牺牲地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降蓬山顶的一块大青石上。

邓玉芬掩护八路军伤员山洞旧址

邓玉芬掩护八路军伤员山洞旧址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邓玉芬(1891—1970),1891年出生于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给张家坟村的任宗武为妻。抗日战争期间,邓玉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伤病员,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补衣服,照顾伤病员生活起居、喂汤喂水……每当伤病员痊愈离开时,邓玉芬都把衣服洗净补好,带足干粮,仔细叮咛着把他们送出老远。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0团指战员和丰滦密根据地县区干部、游击队员人人都知道,猪头岭上有个温暖的家,家里有一位亲切慈祥的好妈妈。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这是邓玉芬与七儿子躲藏的山洞。1944年,在日、伪军搜山时,为了不暴露藏在山洞里的区干部和乡亲们,邓玉芬将棉絮塞进因生病啼哭不止的小七儿嘴里。好半天才缓过气来的孩子最终连病带饿地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连大名都没来得及取。

苍术会四十八烈士纪念碑

苍术会四十八烈士纪念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四十八烈士纪念碑源起“四十八烈士惨案”,又称“苍术会惨案”。1942年10月,冀东党组织选派13名青年学生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受训,由一个排的战士护送前往。由于汉奸的通风报信,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48名学生、战士英勇牺牲。虽然他们战死在此,但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墓碑则记载着当年那段血染的历史。

追寻先烈足迹,回望感人故事,抗战馆走访遗址遗迹活动持续进行中,感谢中共北京市密云区委宣传部、密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北庄镇人民政府、石城镇人民政府、大城子镇人民政府对本次走访活动的大力支持。


作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