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河口伏击战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古称重镇,历来是长江中下游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从长江南北大规模侵入安徽境内。为打通南北战略联系,接应沿津浦路南下的华北日军,日军占领了津浦路南段的滁县、明光、蚌埠等城镇,又夺取合肥、巢县、淮南等地,将淮南铁路和淮南煤矿牢牢控制。
日军入侵安徽合肥
而早在1937年10月2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就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奉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前身,是在鄂豫皖地区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1938年2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宣布改编,组成新四军第四支队。
193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第四支队各部先后离开驻地,向东进发,开展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为了打击日军,挽救民族危亡,集结在皖西的四支队挥师挺进江北皖中,于4、5月间抵达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四支队九团最先进入庐江盛家桥、巢县槐林嘴一线,九团虽然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但士兵们政治坚定、作风顽强,具备较强的游击经验。
蒋家河口战斗遗址
九团到达银屏山后,从当地百姓口中获悉蒋家河口一带是日军常出没的地方。蒋家河位于巢县(今巢湖市)东南郊,发源于银屏山北麓,距巢湖约5公里与裕溪河交汇,与裕溪河交汇处称之为蒋家河口。此地杂草丛生,芦苇茂密,是伏击敌人的绝佳战场。
为更好地掌握敌情,九团派出侦察员前往蒋家河口暗中侦察。经过3日的侦察,侦察员发现了日军的活动规律:每天上午8时至9时,日军会派出10-30人乘坐汽艇或木船,从巢县县城出发到蒋家河口一带村庄抢掠粮食和财物,随后返回。团长顾士多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司令员高敬亭,并提出伏击日寇的想法。高敬亭当即答应了这一请求,并叮嘱他:“这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第一仗,一定要打得干净利落!”经过充分的研究,在蒋家河口设伏歼敌的作战方案很快确定下来。
1938年5月11日傍晚,团政委高志荣、二营营长黄仁庭率领九团二营四连、六连和团侦察队抵达蒋家河口,占据了蒋家河口有利地形。5月12日拂晓,指战员们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设伏。上午8时许,两艘汽艇从河面上向伏击圈方向开过来,汽艇上有日军第6师团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20余人。汽艇靠岸后,20余名日军毫无戒备地走下船,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
蒋家河口战斗要图
参谋郭思进果断扣动扳机,射倒了一名日军。这是蒋家河口伏击战的进攻信号,战士们听到枪声,纷纷举起机枪扫射敌人,将手榴弹扔向日军的汽艇。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如同无头苍蝇般跑向汽艇,企图后撤,但汽艇早已被炸翻在水中,且机枪手用猛烈的火力封锁了河口,将日军唯一的退路切断。20分钟后,战斗结束,日军被全歼,而我军无一伤亡。我军共打死了20余名日军,缴获了10余支“三八”步枪和日军军旗军刀弹药等物资。
首战告捷,军威大振,民心大振。5月15日,《新华日报》率先公布了这一消息。蒋介石获悉后也于5月16日给叶挺军长发来慰问嘉奖电:“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希饬继续努力为要。”
蒋介石就蒋家河口伏击战的胜利给叶挺发的电文
蒋家河口伏击战虽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蒋家河口伏击战是新四军打响抗日的第一枪,也是新四军东进敌后对日作战的第一仗,此战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极大地激励了皖中人民的抗日热情,增强了新四军战士坚持敌后抗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