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至东北地区,一时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整合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各种抗日武装力量,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积极开展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十四年艰苦抗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牵制消灭大量敌人,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旅一部
当时,东北的军民为了激励士气或是歌颂抗联战士,创作与传唱了大量的抗联歌曲和歌谣,或是对战斗场景的描绘,或是对军民生活的反映。著名抗联将领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周保中等皆创作过许多慷慨激昂的歌谣,包括《义勇军四季游击歌》《从军歌》《红旗歌》等。抗联歌曲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坚定军心、鼓舞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亦成为东北抗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杨靖宇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与李兆麟等人创作的《露营之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东北抗日联军 第一路军军歌
1938年5月11日起,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军、第二军的杨靖宇、魏拯民、杨俊衡等高层领导在集安以北的老岭(今通化市集安县清河镇长岗村)召开了长达20天的高级干部会议,讨论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研究了游击战的策略和经验,提出了新的斗争策略与方针。6月1日,老岭高干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司令部成立大会召开。会上,杨靖宇向全体将士宣布抗联第一军总司令部成立,打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军旗。大会召开的当晚,杨靖宇坐在五道沟里山溪旁的一块石头上,兴致高昂地谱写出字词犀利、澎湃激荡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激励全体将士为自由而战。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曲谱
“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啊,我们的第一路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以朗朗上口的歌词与铿锵有力的旋律,展现了抗联战士的英勇无畏,充满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号召广大群众奋起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战。歌曲在当时的东北抗联战士中广泛传唱,它不仅振奋了军威士气,而且传播了党的抗日政策,对东北抗联将士英勇反抗敌人的侵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露营之歌
1937年6月,李兆麟和第六军军长戴洪滨率二、三、四师和军部保安团西征,在风雨中赶到依兰县东白石砬子渡松花江。靠岸后,战士们在风雨中勉强点起篝火,之后又匆匆赶往香兰北边的岔巴气河入口处(今大丰林场)。据此,陈雷创作了《露营之歌》的第一段歌词。经李兆麟修改后,陈雷又教给少年连演唱。7月,戴洪滨军长率二师、三师、四师沿汤旺河进军,穿过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行军。气候炎热,道路泥泞,蚊虫众多,战士们艰难地行走了一个月,终于走出了小兴安岭。据此,李兆麟创作了《露营之歌》的第二段歌词。
同月,《露营之歌》在松花江北岸老等山发表。军队第二次西征之时,部队官兵已经开始学唱。11月,高禹民在伊春老白山六军营地写了第三段歌词(另一说为李兆麟所写)。年底,李兆麟率部队到达海伦八道梁子,完成西征任务。他把《露营之歌》最后一段歌词的创作任务交给了时任一师政治部主任的于天放,自己则顶着风雪徒步赶往北安战斗。之后,李兆麟凯旋而归,接过于天放的初稿进行修改,正式完成了《露营之歌》的第四段歌词(原名《冬征曲》)。
《露营之歌》曲谱(节选)
“铁岭绝岩”“浓荫蔽天”“荒原遍野”“朔风怒吼”,《露营之歌》(原名为《露营》)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四个场景为四段歌词,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抗联部队西征过程中一年四季的露营生活。歌曲以古曲“落花调”为旋律,曲调绵长质朴,悲壮激昂,展现了抗联部队西征的艰难与漫长,以及抗联将士坚定不移的抗日信念。《露营之歌》再现了抗联战士的战斗经历,文采优美,感情真挚,受到了抗联将士的一致热爱,迅速地在东北抗联各部队中传唱开来。
东北抗日联军歌曲诞生于白山黑水之间,成长于抗战烽火之中,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军民的艰苦战时生活和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了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之下,对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歌曲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宣传抗日主张、鼓舞军民士气的作用,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浓烈的爱国热情。
编辑:黄新伍
审核:亢 宁 李庆辉
监制:李志东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