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故事
粟裕撰写的《游击战术讲授大纲》油印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珍藏着一册珍贵的油印本:油印本加装了一个封面,封面是用填写简历纸的背面后补的,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已经泛黄,上面题写有“救亡干部学院 游击战术讲授大纲 金米草拟”字样。打开后,里面是油印本的粉纸封面,印着《游击战术讲授大纲》,上面钢笔字框着“游击战术的理论与实践”,而最左面是毛笔字题写的“讲授时用的 金米存”。
金米是谁?为什么他要撰写《游击战术讲授大纲》呢?原来,金米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粟裕,“金米”是他在抗战初期的化名之一。这件油印本是1938年粟裕在闽浙边救亡干部学院讲授《游击战术讲授大纲》课程时使用的教材,封面上就是粟裕本人的亲笔签名,弥足珍贵。
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班班长。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连指导员、营党代表、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团参谋长、闽浙军区司令员等职。
1937年9月,闽浙边临时省委和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共同抗日的和平协议,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了加强抗战力量,迎接将来斗争的需要,解决骨干不足的问题,1938年1月,粟裕等在浙江平阳山门畴溪小学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兼任校长。学校还特别在1938年1月5日出版的温州《浙瓯日报》上刊登了《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救亡总队救亡干部训练班》招生启事,公开招收抗日青年入学培训。最后,学校共招收了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学员200多人。自1938年1月15日开学,到3月间结束。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时南方8省14个地区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干部学校,虽然办学时间较为短暂,但收效甚大。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这些学员南征北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多成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的骨干,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闽浙边抗日教亡干部学校开设了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哲学、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时事和农村经济等多门课程。粟裕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对学校教学非常重视。在多年的战争实践中,粟裕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运动战经验。他为学员们亲自讲授游击战术课,陆续讲授了26课,讲授时间30多个小时。在讲授过程中,粟裕系统总结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经验,写下了《游击战术讲授大纲》,并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游击战争理论。
《游击战术讲授大纲》讲稿全文近8000字,以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战术为基础,详细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游击队的任务、游击队的组织、游击战术、游击队的教育、游击队的供给6个方面的理论,构建了粟裕军事思想中游击战争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文中,粟裕从17个方面逐个阐述了游击战术原则、游击队的动作要领、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破坏工作、工事构筑、通信联络、保守军事秘密、战斗准备、战斗动作、战后动作、怎样设伏和什么样的地形适宜打埋伏、怎样截击敌人的行军纵队和运输队、游击队的进袭和怎样进行运动防御等。他还讲述了“敌进我进”的游击战方针,这是粟裕对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游击战用兵“十六字诀”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游击战术讲授大纲》是粟裕一生中所写的第一篇系统的军事著作,后来成为《粟裕军事文集》的开篇之作,是粟裕军事思想中游击战术思想理论的开端。粟裕是较早把抗日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论述,并且进行实践的高级将领之一。
1938年3月,根据中央指示,粟裕率部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部分人员也组成战地服务团,随部队行动。后来,粟裕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2019年12月17日,聚裕将军之子粟戎生、女儿粟惠宁将这本珍藏了81年的《游击战术讲授大纲》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赵迪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