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对话《中国奇谭·鹅鹅鹅》导演胡睿:这个故事非常自然主义,目空心空,山水也空
2023-01-17 22: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动画短片合集《中国奇谭》自1月1日播出以来,凭借精良品质收获网友大量好评。其中第二部短片《鹅鹅鹅》因为对中国传统志怪文化的浪漫呈现和导演胡睿强烈的个人化风格而备受网友关注。

胡睿的另一身份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16日,他接受新黄河客户端专访,谈《鹅鹅鹅》创作背后的故事,包括对文本《鹅笼书生》这一中国古代志怪文本的选择和呈现等。胡睿说,这个故事非常自然主义,它不反映当代的价值观,却又能够反映当代的基本现实。

胡睿 受访者供图

选择这些动物呈现是情之所至

新黄河:《中国奇谭·鹅鹅鹅》从最初的创意到最后的实现,经过了多长时间,总共有多少个镜头?原文本《鹅笼书生》中的“书生”“男子”“女子”等人物为何要用狐狸、兔子、野猪、鹅等动物意象呈现?

胡睿:从企划到提案,到草图设计,然后到中期制作,总时长是两年左右,镜头大概有208个,帧数不可计数。

我们最初的版本是希望对这个故事进行很大的改动,之前三个版本都是只保留原来故事的一个基本框架,故事的主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故事,一个三幕式结构的故事。三幕式结构是一个很经典的戏剧样式,比如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一个三幕式的故事,讲了三个不同时期。我们后来决定回归到原文本身,因为它的文学魅力是最大的,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在视觉上进行突破和尝试,因此就把之前设计的全是人的形象变成了动物的形象,因为这样人物的性格比较能够区分得开。如果都是人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无聊。

《中国奇谭·鹅鹅鹅》剧照 来自网络

选择这些动物就是情之所至,涉及到那儿的时候,觉得就应该是它,比如像狐狸跟兔子,它们是很矛盾的组合,也是为了让它们在视觉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化,不能都是一个样子。所以就是随着制作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调整,找到这种感觉就确定了这些意象。

《中国奇谭·鹅鹅鹅》剧照 来自网络

新黄河:之前的版本里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样的现代故事?

胡睿:这个不便透露,因为它会和现在的故事形成干扰,我们不能自己推翻自己,但是我可以说,之前的改动是非常大的,改成了一个非常现代的故事,我们觉得那样的话失掉了原来那种含蓄优雅的美感,所以重新回归到了中国文本最本真的那一面。

《中国奇谭·鹅鹅鹅》剧照 来自网络

新黄河:从观众对现在这一版本的反馈来看,您觉得后来的修改是成功的吗?

胡睿:我不敢说是成功的,但是它引起了很多讨论,这个是我特别乐见的,因为如果做一个作品,大家都不愿意提及,无人喝彩,也无人批评,那会很难过。现在这个作品,有很多朋友都觉得非常喜欢,尽管他们不能充分地解读,这也正常,因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过《红楼梦》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就完全理解了《红楼梦》,这不是我的本领,这是中国志怪散文、志怪小说的一个本领,它留给大家广泛的解读空间,我们只是“转发”这个美好的文本。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还是达到目的的,引起大家充分的关注,看过这个作品的人都会留下两句,而不是悄然离开。

《中国奇谭·鹅鹅鹅》剧照 来自网络

天地之空包含最大的道理

新黄河:除了《鹅笼书生》,当时还有其他志怪文本作为备选吗?

胡睿:有,有很多。中国志怪小说非常渊博,产量也惊人,它是一大笔财富。其实没选的那些也都很好,有些还在《鹅笼书生》之上,选哪个,不选哪个,总归要选一个,总归不能面面俱到,所以选择它可能也是它和我的缘分更大一些。比如说表现它的欲望,比如说它所产生的启发,它的美感,觉得志在必得,一定要表现它,那这种就对了,就是对它有强烈的心理感应,才有动力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鲜感。如果自己都看起来很冷静,看完之后毫无所感的东西,那么我想传递到观众那里,大家反响平平也不奇怪。

《中国奇谭·鹅鹅鹅》剧照 来自网络

新黄河:《鹅笼书生》似乎与自然的关系并不紧密,但是《鹅鹅鹅》的呈现又回归到了中国古代志怪文本与自然的那种紧密关系里?

胡睿:我倒不觉得志怪小说跟自然割裂,就《鹅笼书生》这个故事来讲,它跟自然联系其实也是很紧密的。要知道,这是1600年前写的故事,那个时候人们对世界的掌握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精神上都远远落后于今天,所以你会发现工业革命之前,所有国家、民族的文化其实都对着自然界反映的,不是对着现代工业文明反映的。《鹅鹅鹅》中放了很多山水意象,其实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致敬。故事里的货郎,最后他失掉了所有他应该珍惜、应该把握的东西,但是当他失去所有的时候,他有什么?他有空旷的山和水。目空心空,山水也空,这些空空荡荡加在一起,不就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着自然界反映的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非常自然主义,尤其是我们把人物都变成动物之后,拉平了所谓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之间的那种差别。我们都有一种动物性,都有捕猎的本能,都有原始的欲望,那么这些东西放到自然的环境当中,它才是最纯粹的,如果放到今天的环境当中,我们可能就会被物质化,就会被金钱所衡量等,就会有当代的价值观,这个故事恰恰就是不反映当代的价值观,却又能够反映当代的基本现实,就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坐在面前的这个人,他的心里是怎么想,只能通过一些行为来判断,你只能相信你愿意相信的东西,天地之空,色即是空,其实才是包含最大的道理。所以,我觉得《鹅笼书生》的故事,其实它和自然联系的最紧密,因为自然这个意象直接承担这部影片的主题。

《中国奇谭·鹅鹅鹅》剧照 来自网络

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

新黄河:会不会把《鹅鹅鹅》作为课堂上的教学案例?

胡睿:大概不会,因为它不太具有典型性。举个例子,比如《中国奇谭》第一部作品《小妖怪的夏天》就可以放到教学来讲,因为它有现在最经典的故事模式,有推动人物的基本方法,人物有明确的需求,遇到了很多障碍,最后有反转,它是标准的教科书式作品。《鹅鹅鹅》从原文来讲是比较散文、比较诗意的,再加上我的表达个人属性比较强,所以它不具有可复制性,可能对同学来讲,吸收一些知识会比较间接一点,也许到了研究生或者更高一个阶段,探讨一些更深层次问题时,可以当一个案例作为分析,不像《小妖怪的夏天》或者是后续播出的《林林》会那么容易一点,但是《中国奇谭》第四部作品《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也是个人属性比较强,几乎就是在读一个人的历史,读一个人的过去,它也不太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我觉得这样也无可厚非,因为这就是一种作者的选择。我们创作作品还是想给观众带来什么,如果大家观看它的话,也能够获得一些启发。创作的时候自信一点,大胆一点,也许会是个意外的结果。

《中国奇谭·鹅鹅鹅》海报 来自网络

新黄河:在您学习和创作动画电影过程中,有没有在看到某一部动画作品的时候会产生“我也要做出这样的动画”的想法?现在您觉得您做到了吗?

胡睿:有。我看到很多,比如像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我们国家的《天书奇谭》《金猴降妖》,每次看到好的作品时,自然而然都会有一种想要追赶的心情。这个其实是很正常的,这是人的一种进取心和表现欲,但是说实现了没有,我觉得远远没有实现。

这样一个短片创作它相当于我的一个创作阶段的开篇,这里边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我自己没想明白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在这条路上需要再提升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远远没有达到我心目当中想要的那个程度,但是我心里是有一个目标的,有一个程度的,但这个目标跟程度是不能说的,只能去一步步地呈现。最大的想法是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就是让它变得既有趣又特别的浅显易懂,但这个是有高难度的,它不是一蹴而就,可能需要很多的经验累积、试错,然后不断地体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意识,然后慢慢向那个方向靠拢。

也许有一天,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想通了,那可能就向前进一个台阶,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基于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创作,不断地反思,才能够在作品上带来一点新的和突破的东西。

新黄河记者:江丹

编辑:韩璐莹


作者:

新黄河客户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