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地图的历史,并展示了《禹迹图》《华夷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三幅北京地区的区域地图,今天,我们选用三幅北京城市地图,看一看清代以前的北京城。
《燕京图》
该图绘制于南宋末年,收录在《新编群书类要事林广记》一书中,地图绘出了金中都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是最早的北京城市地图。
众所周知,如果从西周的“蓟”开始算的话,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可称之为城市的历史。如果从金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开始算的话,北京有800多年建都史,是可称之为首都的历史。
金中都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位置大概在今宣武丰台一带,金中都分大城、内城、宫城三重,大城丰宜门,史书载:丰宜门外设拜郊台(祭祀之台),丰台之名由此而来。今天丰益桥名字也是借鉴于此。内城宣阳门,往北有御道,西有文楼(钟楼),东有武楼(鼓楼),作为早晚报时的信号,元大都建设钟鼓楼也是借鉴于此。但是在这幅图中,文楼武楼的位置画反了,应该是左文右武,这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宫城应天门,往北大安殿金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安殿后为仁政殿,是金帝听政之所,这些建筑构成金中都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这条线中轴线。而是明清北京城外城西墙所在的位置,现在的西二环的南段,今天广安门南的金中都公园就建在当年大安殿的遗址之上。
我们看《金中都与明清北京城位置对照图》会发现,明清北京城的广宁门正好在金中都的中轴线上,广宁门后因避道光皇帝旻宁讳而改称广安门,避讳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封建制度,为了显示对皇帝的尊重,避免说话直呼其名、行文直写其名,而用别的字来代替。避讳制度在北京地名上也多有体现,隆庆因避明穆宗朱载坖年号讳改延庆,玄武门因避讳康熙玄烨改神武门。避讳字也成为了判断文物、文献,尤其是地图时间的线索。比如我们拿到一幅北京古地图,看故宫最北门,如果标注是玄武门,它就是康熙朝以前的,如果标注是神武门,它就是康熙朝或康熙朝以后的。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金中都宫城的气宇万千。宋代人范成大在其出使金国日记《揽辔录》中描述:遥望前后殿屋,崛起处甚多,制度不经,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说明金中都的规模与气势让当时的宋朝人也为之赞叹!
兴建金中都共动用了一百二十万人,其中八十万民夫,四十万兵役,历经三年,不得不说用三年时间建造一座首都型城市,在中国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举例来说:元大都兴建用了18年,明北京城兴建不算外城用了15年。所以,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金朝人最先创造了中国速度。
元代人熊梦祥的《析津志》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修筑金中都的情节:金朝筑燕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涿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意思就是:修筑燕京城墙,要用涿州的土,每人手里一个筐,左手传右手,空筐出,实筐入,从涿州到北京传递,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相当于形成了一个人体的传送带,假设人与人间距1米,距离60多公里,一次就会动用7万人。可以想象,修建金中都时投入的人财物力。
除《燕京图》外,我们今天再也找不到第二幅明代以前的北京地区城市的地图了。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宋辽金元明清都曾在这里用兵,政权更迭、城址变更,大量珍贵文献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京师五城图》
该图绘制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收录在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是最早完整反映明代北京内外城结构的地图。
该图为示意性地图,什么叫示意性地图呢?就是简单标出建筑物和道路的大致位置的地图,这种地图会出现很多问题,反映到这幅地图上,比如宫殿被连为一体、道路水系几乎没有反映出来、内外城比例失调等等,但图中对各种标志性建筑的方位和名称的处理还是比较准确的。说明绘图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依靠这些标志性建筑来定位的。这本书虽然是张爵本人退休后在家完成的,因其特殊的身份,却长期为宫廷所用,所以我们可以把《京师五城图》看作最早的官绘北京城图。
明代北京城的行政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每城之下有所属的坊,坊类似今天的街道或社区,明北京共有三十六个坊,明代北京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顺天府尹,其次是大兴、宛平两县知县,大兴、宛平县衙虽在城内,但只负责东郊、西郊事物,城内事物由五城兵马司、五城巡城御史管辖,兵马司的上级主管是锦衣卫、巡城御史的上级主管是都察院,于是自明开始出现了中央机关对北京地区直接进行管理的格局。到了清代,北京划分为“内八旗外五城”,内城民政事务由步军统领衙门和八旗都统衙门负责,外城由五城巡防御史负责。步军统领衙门又称九门提督,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皇帝的亲知近派,直接对皇帝负责。顺天府尹、大兴宛平两知县能管理的事情极其有限。
《北京城宫殿之图》
该图绘制于嘉靖年间,原图现藏日本宫城县东北大学图书馆,是现存最早的明代单幅北京城地图。
这幅地图虽然被称之为宫殿之图,但绘图范围远远超出了紫禁城,因当时北京外城还未建成,所以实际上这是一幅北京内城图。图中除街道、河道用线条表示外,其他如宫殿、衙署、坛庙、城门均用形象缩绘手法表现。突出表现了内城中轴线。
地图还将天安门前两侧明代主要军政机构的设置和分布情况详细绘出。明清两代,中央级衙署都安排在天安门前两侧,在交通、信息、媒体不发达的时代,任何国家级的权力机构和系统都要贴近皇帝,从而减少中转时间,而又不能打扰到皇帝的私人生活。
衙署按照文东武西布局,依据五行学说,东方代表生,文臣主管“生”;西方代表杀,武将主管“杀”,连北京的城门也是按照这个主题命名的,正阳门东崇文门,正阳门西宣武门,东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西有: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
既然文东武西,为什么兵部在东边呢?其实明代的兵部,并不掌管军队调遣和指挥,而是掌管与军事相关的“非军事”类事物,如武官的任免、作战图纸的收藏、武器装备的管理、军事仪仗的使用等等。主持军事要务的机构是五军都督府。
而同样重要的衙署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没有安排在承天门前,其实古人期盼吉祥的心态特别重,不愿意把司法判决的血腥放在家门口,所以把三法司放到了离宫廷较远城西。
我们看地图中故宫三大殿的名字: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奉天是指皇帝是奉天之命行使权力,华盖本意是指皇家仪仗中的伞盖,在此意为护卫皇权,谨身就是提醒帝王加强自身修养,在此意为巩固皇权。这实际上体现着一种统治思想。
地图上端有三十行文字,以歌谣的形式,把明朝自洪武至万历各代皇帝的年号和在位时间,都扼要地表示了出来。例如“……洪武升平帝业成,三十五岁宪威声……”歌谣最后的年号止于“万历”,并且称为“当今”。可以说明,该地图刻印时间为万历年间。
由于《北京城宫殿之图》没有比例尺,又是民间绘制,不属于官修,所以图上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都不准确的地方,比如钟鼓楼、景山不在中轴线上,但该图仍为研究明代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三幅地图,均为清以前的北京城市地图,下期,我们将为您介绍清代的北京城市地图。(文/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