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听涛 | 浅说地方文献——《析津志》
2022-01-18 15: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析津志》又名《燕京志》或《析津志典》,作者为元末人熊梦祥,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北京地方志书。其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是研究北京元代政治经济、文学史地、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部著作。

首先,何为析津?字典中的解释:一是府名,一是古县名。也就是说析津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三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北方政权的更迭,北京地区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比如:燕、蓟、蓟县、燕京、燕郡、幽州等,而析津之名源于辽朝时期。

公元936年,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借助契丹人的军事力量,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作为回报,割让了幽、蓟、瀛、等燕云十六州,北京地区成为了辽的属地。辽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建为陪都。开泰元年(1012),取古人以星土辨分野(古代占星术)的办法,认为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改南京道幽都府为析津府。领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景州,及析津县、宛平县等6州11县。治所在析津、宛平(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南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以北,遵化、丰南、天津、宁河以西,紫荆关以东,内长城以南地区。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宋与金联合攻辽,金占领燕京地区,宣和五年(1123)二月,根据“海上之盟”归还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诸州,析津改名燕山,金天会中复旧。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于此,建号中都,改名大兴府,析津之名遂废。从辽开泰元年(1012)使用析津之名,到金贞元元(1153)年废弃,除去宋的三年,析津之名大致使用了139年。熊梦祥在为书命名时便采用的古名“析津”。

该书的作者熊梦祥(1285-1376),字自得,号松云道人,元末江西丰城县人。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方志学家,且是一位有名的书画家、诗人。

有关熊梦祥的才艺,《(康熙)西江志》中说他“博学强记”。特别是书画技艺,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享有较高的声望。其忘年交好友,元文学家、藏书家顾瑛(1310-1369)赞其:“博读群书,旁通音律,能作数体书,乘兴写山水尤清古,无庸工俗状。”《(康熙)西江志》亦称其绘画得“米老家法,兴致幽远”。可见熊梦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造诣颇深。除了书画,熊梦祥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多寓情于山水花鸟,主要辑录在《草堂雅集》《元诗选》和《玉山名胜集》等书中,大约二十余首。

因为学识渊博,多艺能,熊梦祥被推荐出任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院长。后调入大都任儒学提举、翰林国史院崇文监丞。因不满官场黑暗,不久弃官隐居娄江。

熊梦祥本性豪放不羁。其友人陆基在自己的《碧梧翠竹燕集序》中记载:“今年孟春,予还自北方,(玉山)隐君首以书见招,过草堂为旬日之聚。……而豫章熊松云、娄江陆良贵适至,隐君乃列绮席,设芳俎于碧云翠竹间,相与投壶雅歌,饮酒欢甚,且即席赋诗,而以碧梧栖老凤凰枝为韵,予探得老字,余则各有所属,诗皆辄成,独松云子饮酣长啸,上马驰去,得栖字不赋云。至正十年岁次庚寅,正月十一日”。正是这样洒脱的性格,使得熊梦祥在京任职期间,喜欢四处走访,探查到了大都许多风俗地貌、人文古迹,加之职务之便,使其得以阅览大量内府藏书与文献资料,为《析津志》的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于《析津志》的成书时间没有准确的记录。根据《(乾隆)丰城县志》所载,熊梦祥是元末被荐为白鹿书院院长的,后入京授大都路提举和崇文监丞。按理著书应在调职入京之后。另外,抄本《析津志》古迹部分曾记述了元顺帝至正壬寅年(即: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故事,因此推测成书大约是在元朝末年。创作地点位于京西的斋堂村(今北京门头沟区斋堂村镇)。《日下旧闻考》载:“斋堂村在西山之百余里,产画眉处也。元豫章熊自得偕崇真张真人住居,撰燕京志。欧阳原功、张仲举皆有诗送之。”

欧阳玄诗云:“先生去隐斋堂村,境趣佳处如桃源。西出都门二百里,山之盩厔水浩亹。一重一掩一聚落,一溪十渡深而浑。羊肠险径挂山腹,蜂房小屋粘云根……市朝甚迩俗尘远,土产虽少人烟繁。”

张仲举诗云:“……先生生计虽苦薄,最喜静无人事繁。黄精本肥术苗脆,疆场有瓜牢有豚。吟诗作画百不理,一家笑语常春温。功名祇遣世塗累,饱煖已荷皇天恩。近闻京志将脱稿,貫穿百氏手自翻。朱黄堆案墨滿硯,鈔写況有能書孙。云晴輒寻羽客去,穀熟方来山鸟喧。土床炕煖石窰炭,黍酒香注田家盆……”

依诗中描述,《析津志》的创作地群山环抱、树海苍茫、环境幽美,正是著书的佳境。而熊梦祥是真正的远离尘世,潜心修志,虽然生活困苦,却乐在其中。

令人惋惜的是《析津志》的原书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内容是1983年9月,由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善本组整理编辑的,取名《析津志辑佚》。

书中内容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永乐大典原本中所载,包括现存残册200册和各地零星的影印本;二是从《日下旧闻考》摘录,乾隆续修《日下旧闻考》时曾增补了很多《永乐大典》中的内容,其中包括《析津志》的内容;三是徐维则铸学斋藏抄本《宁台通纪》中辑出的《永乐大典》内容,包含《析津志》的内容;四是明初顺天府志残卷,包括:通学斋主人孙殿起收购后让给北京图书馆的《顺天府志》二卷与缪荃孙于光绪十二年(1886)在敬一亭读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抄录的内容。以上四个来源都直接或间接与《永乐大典》相关,可以说是一源多流。

以上便是《析津志》的成书历史,作为目前北京地区可见的最早的地方文献,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其他史籍中也发现了《析津志》的记载,相信随着内容的不断补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元代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文/王文慧)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