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袭,角楼图书馆内却泛溢着一股融融的春意。
画老虎、写春联、红彤彤的糖葫芦、制作吉庆年画、虎年剪纸窗花、讲年俗故事......
“吉虎迎新岁”春节系列活动让大家在图书馆中感受传统佳节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年味已浓......
老北京有耍货和耍货行。所谓耍货,是行业话,也就是玩具,但不局限于儿童玩具。耍货的品种很多,都是传统的旧玩意儿,叫虎就是其中的一种,别看它有点呆萌,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是传承悠久,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
泥叫虎区别于其他泥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腰部是用牛皮衔接的,内部带芦苇哨。用手拉送老虎的头尾,就会呜呜作响,所以得名泥叫虎。1月9日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星老师在2022壬寅虎年来临之际,带领大家制作可爱的小叫虎。
1月15日,我们请来同样善于画萌虎的仇立权老师教大家画虎。在他充满想象力的笔下小老虎们同样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来角楼图书馆参加活动的读者朋友学着画一幅小老虎带回家,寓意大家虎年有虎福,生活更幸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在古代还被称为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题桃符”,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1月20日师从赵宏、邹方程、聂军生等教授的刘孟妍老师做客角楼图书馆带小朋友们一起学书法,写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一年的幸福心情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月21日,老北京民俗收藏家--阿龙老师来到角楼图书馆,他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给大家讲述北京旧时街边的叫卖文化,品尝着糖葫芦那冰凉酸甜的味道,倾听着歌曲小调般的吆喝声,不禁让人串起回忆,串起情缘,串起地道的京味儿文化,感受到了新年的一丝甜蜜!
年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年味载体,提起木版年画,人们往往会想起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等,毕竟,纯正的老北京年画早已消失了几十年。为了重新恢复起这门老技艺,非遗传承人张阔拜王顺年老艺人为师,收集研究多年老北京地方年画的式样及相关制作技艺,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教大家制作一幅“京味儿年画”,将“北京年画”的情怀传承到当下的时代里。
1月23日,非遗剪纸传承人徐阳老师来到角楼图书馆,他曾以瑞虎为题材,创作了100幅虎剪纸作品,此次活动中不仅为大家讲解虎年民俗由来,更带领大家学习剪纸技巧,让孩子们高兴的带着自己剪出的小老虎回家过年!
徐阳剪纸作品
曾经的庙会,年幼的孩子骑在大人的肩膀上,一手举着彩色的吉祥轮(风车),另一手攥着冰糖葫芦,风车随风“嘎啦嘎啦”作响的清脆声音一直萦绕耳畔,是儿时回忆中总少不了的画面。1月23日,“风车王”王国华老师将来到角楼图书馆,给大家讲风车背后的故事,并教会大家如何制作风车,找回那个如风般活脱的童年!
吉虎迎新岁,虎虎生威~在角楼图书馆贺岁虎年新春!
春节系列活动持续上新中,解锁更多年味活动,赶紧来角楼图书馆参加这场不可错过的年俗文化盛宴吧!
文/图 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