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听涛 | 元大都的年味儿
2022-01-25 16:2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析津志》是已知最早的北京地方志书,后人整理成《析津志辑佚》,10余万字。该书包含:城池街市、朝堂公宇、台谏叙等18个门类,是了解元代北京风土民情、政经文史的重要史料。马上就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了,元大都的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让我们在《析津志辑佚》中一探究竟。

腊八节,时间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析津志辑佚》岁纪篇有载:“十二月,宫苑以八日佛成道日,菱腊八粥,帝师亦进。士庶有力之家,丰杀不同,馈送相尚,亦故典也”。由此可见,元朝时期对腊八节是十分重视的。中国自周朝开始就有在岁终祭神祀祖的传统,称作“腊”,而最后一月习惯被叫做“腊月”,又因主要祭祀的是八位农神,所以通常选在腊月八日。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每逢腊八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各寺皆举行诵经活动,并熬煮杂粮粥庆祝,该习俗后逐渐扩展至民间,于是腊月祭日与佛教的仪式逐渐混合为一。元朝时,腊八粥的种类、做法更加丰富。人们在当天吃粥、供佛、祭祖,祈求来年消灾赐福、家业兴旺。

除日,时间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称作“除夕”或“除夜”,表示一年的旧岁至此尽除,即将迎来新岁。这一天,普通百姓往往齐聚一堂、守岁团圆,并在家里贴上门神、春联、年画等富有年味儿的装饰,皇家则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析津志辑佚》记载:“咒师于年近除日,于宫中大明殿牌下,西蕃咒师以扇鼓持咒,供羊、马、牛、洒等物,陈设于殿庭。咒师数人,动梵乐念咒,两人牵手巾,一人以水置其中,谓之洒净。以诸般肉置于桶中,二人撞而出殿前,一人执黑旗于前,出红墙门外,于各宫绕旋,自隆福宫、兴圣宫出,驰马击鼓举铙奔走,出顺承门外二里头,将所致桶中诸肉抛撒以济人,谓之驱邪”。自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开始,元朝历代皇帝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宫中的仪式多带有宗教色彩。

元旦,又称“元正”,是农历新年的伊始。这一天朝廷要举行朝贺大礼。因蒙古族尊崇白色和数字“九”,所以在元正日,皇帝和所有参加朝贺的官员都会着白衣,贡品盖上白布,并以“九九”计数。朝贺后,宫中安排蒙古族传统特色的“诈马宴”。往往连宴三日,官员才归家。《析津志辑佚》记载:“京官虽已聚会公府,仍以岁时庆贺之礼,相尚往还迎送,以酒醴为先,若肴馔,俱以排办于案卓矣。如是者数日,车马纷纭于街衢、茶坊、酒肆、杂沓交易至十三日,人家以黄米为糍糕,馈遗亲戚,岁如常。市利经纪之人,每于诸市角头,以芦苇编夹成屋,铺挂山水、翎毛等画,发卖糖糕、黄米枣糕之类及辣汤、小米团。又于草屋外悬挂琉璃葡萄灯、奇巧纸灯、谐谑灯与烟火爆杖之属。自朝起鼓方静,如是者至十五、十六日方止。”相较皇家,民间的庆祝更多遵循了汉族传统,人们通过走访拜会、杂耍游艺、燃放爆竹等方式庆贺新的一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不同时期,元宵节的节期和节俗也不尽相同。自正月十五开始,比如: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入主中原之前,蒙古族没有过元宵节的传统,元朝建立之初便取消了该节日。但是随着蒙汉习俗的融合,元英宗后期元宵节开始热闹起来。民间通常有闹花灯、杂耍、唱戏等游艺项目。皇宫内院也会备上糕点、悬挂彩灯以庆祝。《析津志辑佚》有载:“元宵宣徽院、资正院、中政院、詹事院、三后衙门,每岁常办进上灯烛、糕面、甜食之类,自有故典”。又载:“每元会圣节及元宵三夕,于树身悬挂诸色花灯于上,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

以上就是元朝过年习俗的简要介绍,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在这些节俗中既有汉族的传统也有蒙古族的特色。除此之外《析津志辑佚》中还有很多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考证。(文/王文慧)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