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听涛丨什么是服饰
2022-02-08 10: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服饰与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仔细品味,其中蕴含丰富的信息和哲理。那么什么是服饰文化呢?

服饰是温度计

不仅记载着气候的寒暑,也衡量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曾几何时,昏暗灯光下仔细缝补的衣裳,饱含妈妈的温度。贴身穿着的手编毛衣,充满恋人的蜜意。穿新衣是那个时代“年味”中最开心的记忆,如今物质丰富了,没有人在穿打补丁的衣服了,衣服等不到破就被扔掉了。我们意识不到资源的稀缺、劳动的辛苦,节约似乎只是价格高低的选择,而不是物尽其用的理念。工业化虽然带来了更精美的服饰,却是以淡化甚至丧失情感因素为代价,人们对待衣服的态度与从前已经大不一样了。

清代褚人穫《坚瓠[hù]集》载纩[kuàng]衣诗: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shù]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在大漠寒风之中,得到绵袍已经非常温暖,更何况看到这情意绵绵的诗句,其情其景可想而知。

服饰是记录仪

人类生存成长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服饰也不例外。通过研究你会发现中国人使用工具和制造用具一定是从最简单易得的材料选取。

制作服饰离不开尺度,尺子的发明有“累黍造尺”、“蚕丝”或者“马尾造尺”,而最令人信服的起源之说应该是“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两手曰拱,一手曰把”。 英文的英尺与步也是同一个词。纵观历史人们总是就地取材、用最简便的方法获取工具和成果。

服饰是风向标

表达着人心向背,社会形态。24史中的“五行志”“灾异志”等章节记载一种“服妖”现象,所谓“服妖”就是不按常规穿衣服,或者说是奇装异服。在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不通衣服”,男服要表现孔武有力,女服要表现顺下之意,西晋时期傅玄说:“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内外也。”《晋书·五行志》载“初作屐[jī]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晋惠帝时,妇人的簪子流行用斧、钺、戈、戟等兵器为饰物。被认为是“男女之别,国之大节”,有“终亡天下”之兆。

中国古代是一个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在古代重农抑商是一个普遍的倾向,这在服饰上也有所体现。战国时“百工商贾不得服长鬈貂”,汉高祖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晋代记载:“金银锦绣,工商、皂隶、妇女不得服之,犯者弃市。”在服色方面,隋唐规定“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因此有学者认为服饰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服饰是晴雨表

尽管我国流传着“二、八月乱穿衣”的俗语,那不过是初春或初秋的季节短暂在穿着上的体现。一般情形下,我们还是依照节气,根据冷暖穿衣。“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是说个人体感的不同,可在古代穿衣却是一种制度。中国古代官服要按照时令来穿着,须按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或四季),分别穿着五种(或四种)不同颜色的服装。春季祭祀“衣青衣”,孟夏、仲夏“衣赤衣”,季夏“衣黄衣”,秋季“衣白衣”,冬季“衣黑衣”。明清两代规定,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官员上朝才可以戴暖耳。

这种按照时令穿衣的形式与我国两大文化紧密联系,其一是二十四节气,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与总结,已经成为人类世界文化遗产,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沒了時令,哪来時髦。其二是我国的五行五色学说,这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学说。

服饰是一面镜子

可以看到古代生活史、物质发展史的真实影像。大家知道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可是未必是丝绸的主要产地。《史记》在介绍汉代各地物产分布情况时写道:“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汉书》中也介绍:“太公以齐地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后其俗弥侈,织作冰纨(wán)、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可见齐鲁以盛产桑麻而闻名。《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i),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唐代颜师古作注道:“三服官主做天子之服,在齐地”。淄博的周村曾经号称“旱码头”,“瑞福祥”在那里起家,周村的“丝市街”、“绸市街”是中国唯一以丝绸命名的街道。在山东夏津县东北部现在还有世界农业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种种迹象表明古时齐鲁之地才是丝绸的主产地。

服饰是拼图

我们应该用服饰去勾勒历史的轮廓和细节。古代服饰多与制度相关,当今把服饰定义为时尚,说到时尚就离不开流行。古人用“后宫朝有服饰,夕行之于民间”来形容流行,《韩非子》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汉代民歌说“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说明时尚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流行。

服饰是万花筒

透过这个万花筒你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民风习俗。 1644年清军入关,对汉人颁布了“蕹[wèng]发令”,汉族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两种观念发生了剧烈冲突,有了为辫髪而导致的“江阴十日”和“嘉定三屠”, 顾炎武《断发》诗曰:“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发乃父母生,毁伤贻大辱。” 事实上以 “金钱鼠尾”为标志的满人发饰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悄然变化。

汉民族对于留发也有自己的办法应付,民国《掖县志·风俗》记载:“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这是对现在“正月不剃头”说法的注解。

服饰是棱镜

当历史的光线透过这棱镜,会折射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民族、宗教等七色光彩。从一件衣服手艺人看到工艺,美术者看到纹饰色彩,历史学家看到朝代更迭,社会学者看到等级差别,而老百姓会引发对往事的温情追忆。

(文/谢大勇)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