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北京|何以中国
2022-04-15 14: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源远流长,仿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

数千年前,中华文明始自涓微,如满天星斗散落于中华大地,是谓“源”。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

至于近世,中华文明汇聚精华、兼济天下,开创独具一格的思想、制度、文化与艺术体系,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是谓“汇”。

故宫博物院与央视《国家宝藏》共同策划的“何以中国”特展,在故宫文华殿开展,以“源”“流”“汇”为线索,精选29家博物馆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系统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科普作者朱岩老师在角楼图书馆举办《何以中国》线上讲座,带领大家足不出户,一起品味“镇馆之宝”,欣赏“最中国”的文物。


何尊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一个独设的展柜内,一尊来自宝鸡博物院的青铜器,揭开了“中国”的身世之谜。在这件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

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

何尊这段珍贵的铭文,像是祖先写给数千年13亿中国人的信,3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两个字,它从一开始地理概念——中间之国,到政治概念——中央之国,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被广泛运用,后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中国两个字的意外发现,成为国家的国之重宝。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在汉代以前,新疆有很多地方水草丰美。考古人员在尼雅遗址上出土了一方织锦,护臂上的文字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我们五星中国这概念是1949年通过政协会议定下来的,在两千年的文物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字眼呢?原来《汉书》上就有“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的记载,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这句话意思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了东方的天空,是非常有利于中原的天象。

其实五星出东方的天象极其罕见,清代的康熙皇帝就明确表示:五星在天上的运转度数不同,速度各异,无法聚于一宿。虽然史书有所记载,但是终不可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到了清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已经对基础的天文知识有着较为科学的认识,并对星象占卜保持有较为冷静、理智的态度,并不一味盲从。

也许这位墓主人在生前身份显赫,征战疆野,并在东西联盟、计伐南羌的战事中担任过要职,这方联结了东西方丝绸之路,担任维护中原和西域和平与稳定的织锦护臂,陪伴着主人经历了剑拔弩张的战斗,度过了戎马生涯,并最终静静地陪伴着他躺在黄沙荒漠中,等待着漫长而孤独的千年岁月。也许他们是在等待最好的时机,等待着五星红旗升起在中国天空时,发出来自远古时代的西疆送给东方大地最光辉而又温暖的祝福。

红山玉龙 新石器时代 故宫博物院

良渚玉琮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生作在兹

远古先民们并不只向上天祈求粮食却企图不劳而获。相反,他们勤劳、勇敢、聪慧、崇尚道德。耕作、织缕、冶陶、冶金……他们不断创造新的事物,充分地利用这片肥沃的大地上丰富的物产。

带藤条骨耜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博物馆

玉蚕 商 故宫博物院

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与稻作农业相关的遗存表明,这里出土的骨耜应该是与种植水稻有关的水田耕作农具;黄河流域则是旱作农业粟的故乡,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既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这一时期的农业探索也为此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蚕作为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商代就有玉蚕出现,表明了养蚕业和纺织业在我国久远的历史。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这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葫芦形彩陶瓶。

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彩陶,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它集颜值与内涵于一身,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齐刘海造型,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口,宛若一位穿着花衣的少女。瓶身绘有黑彩纹饰,精雕的彩陶纹饰圆弧纹与变体鸟纹恰似滚动的黄河水蕴藏着勃勃生机。

如果将人头形器口与葫芦瓶结合来看,瓶身微微隆起的腹部让人不禁联想到黄河母亲孕育的华夏文明,它又仿佛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怀有身孕的母亲,无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斗转星移、四季更迭。

皿方罍

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形体高大,雄浑庄重,纹饰精美,富丽堂皇。

最牵动人心的是,它于1919年乱世中在湖南出土,器身与器盖离散近九十年,千年古物,一朝分离,它的颠沛流离,蕴含着怎样的世道人心?2014年,它于盛世中回归,重归故里,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年的兴衰!国宝皿方罍的合体,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每位炎黄子孙,在沧海桑田中,我们曾经拥有什么;在国家危亡之际,我们又失去什么;游子归家,器盖与器身终于团聚的时刻,又历经了什么!皿方罍,它的回归,已经超越文物本身的价值。


启蒙奠基

由夏商周王朝开始,在生产力较为满足的情况下,先民们逐渐创造出一套维护秩序的制度,具体表现为“礼乐”与“宗法”等。直到秦代,中华⼤地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在与自然万物的一次次对话互动中,中华民族不断更新对宇宙的认知,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凝练出天、地、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杜虎符

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战国时代战火频繁,军情紧急,稍有闪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远,没有现代通信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传达军情,为了保密,虎符通常设计成小巧隐匿的造型,实现账户和密码的有效对接。

虎作走形,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造型生动,错金浑厚,技艺精湛,特别是错金字,精致优美。

虎符采取的原则是左右二者“符合”在一起,因此出现了这个词——符合,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十分重要。

商鞅方升

秦国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的。度指长短,量指容器,衡指重量。

商鞅方升外表没什么好看的,和其他国家宝藏比起来一点都不神奇,就是一具简单的方盒子,带一个把儿,把中间是空的,插根木头,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上面有两组铭文,相隔123年,就是说这件商鞅方升沿用了120多年,仍然在全国使用。秦国缘何能统一天下,这个小小的方升就藏着答案。

在太和殿外面一边是日晷,一边是嘉量,一个是时间单位一个是容量单位,代表着政权的最高标准。没有五音难正六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秩序也不成章法。这件商鞅方升在秦国两千多年前定下的经济秩序,作为国宝当之无愧。小方升背后是强国改革的决心!

长信宫灯

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上佩戴巾帼,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两千余年,未曾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两千年前长信宫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灯在文化中不仅有照亮,还有指引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讲,长信宫灯引领着我们认识历史,思考未来。


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单线程的运作。在与自然、与外部文明的接触中,本身就绚烂多姿的中华文明更是碰撞出了许多火花。

牛虎铜案

这是一个血腥的瞬间,一只猛虎用力撕咬着母牛的尾部,虽然有一对可以剌穿老虎的巨大牛角,但母牛还是隐忍着和老虎僵持,死亡显而易见,它要护佑肚子下那头天真的小牛。这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云南滇池抚仙湖一带古滇人在向神灵诉说的心愿。

这件青铜器牛虎铜案,是一个祭祀中摆放供品的礼器。作为沟通神灵的神圣之物,它表达了古滇人对生死的看法:死亡孕育着新生,生命在不断地代谢。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对繁衍的渴望,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如此深沉的情感,如此抽象的思考,表现得质朴、狂野。

驿使图画像砖

信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持信物,跃马疾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人一马,可谓以形写神,真实、生动、准确的摄取了刹那间的生活情节。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唯独缺少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

驿马四足腾空,马尾飘扬,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同时也反映出画师对于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1994年我国发行了首款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借记卡性质的储蓄绿卡,卡面亦选用“驿使图”,该卡现在已成为中国网络覆盖面最广的金融借记卡,涉足亚洲、北美、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驿使图”的古典美。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一直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创造悠久灿烂的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体系、科技、艺术都有了极大的丰富。

中华文明以宽广的胸襟,广泛地吸收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齐 故宫博物院

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宋(大理国时代) 云南省博物馆

胡人吃饼骆驼俑 隋 山西博物院

三彩陶双鱼瓶 晚唐 南京博物院

唐僧取经图枕 元 广东省博物馆

力士博山炉 汉 故宫博物院

金瓯永固杯 清 故宫博物院

微缩明式家具 明 苏州博物馆

《四部医典》布达拉宫版 1662年 布达拉宫管理处

样式雷建筑烫样 清 故宫博物院

后蜀残石经 五代 四川博物院

《四库全书》 清 故宫博物院

朝代在历史的车轮中更迭变换,但中华文明的人文脉络始终绵延不绝。这些辗转了千年时光来到我们眼前的文物,凝聚了历史,也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情感。

何以中国,展厅之内,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展厅之外,国家强大坚毅,社会生机勃勃,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幸福安康。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事业时,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的成就,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文/图 马宁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