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行动|重走文学之路第一站 中国现代文学馆
2022-04-21 12: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角楼图书馆继2019年起已经连续四年推出“读城行动”。

携一卷书,走一座城,用阅读丈量北京。

今年我们重走文学之路,请专家学者担当领读者,采用直播的方式边走边看,边看边讲,寻根北京文脉,文学之路第一站——中国现代文学馆。

大多数人的文学启蒙,对文学和写作的热爱几乎都是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开始的。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仿佛就成了文学朝圣之旅,感受阅读的“知”与游走的“行”相融合的独特魅力!

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是哪一座?

答案非中国现代文学馆莫属。

中国现代文学馆主要展览了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发展的历程,建立了作家文库,展出了很多作家手稿原件、写作的书桌等珍贵的文物。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话研究中心兼职博士生导师于润琦先生,带领读者走进文学殿堂,接受现代文学的洗礼。

“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鼓励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在文学馆的正门前矗立的高大巨石影壁上镌刻着巴金先生的这句话。巨石的背面写着:“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巴金先生的两段话精辟阐明了中国新文学的使命。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与巴金先生密不可分。巴老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希望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能够搜集、收藏、整理、研究、展示现代作家作品。1981年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决定筹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报中央批准。

巴金先生在家中整理要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书。

为了纪念巴金先生,文学馆在每一扇进出文学馆的玻璃大门上都装了一个巴金的铜手印,这是文学馆自己发明的一个门把,独出心裁。门把手正中是巴老的手印,连掌纹都清晰可见,旁边还有一个他的印章。参观者推着巴金的手印进门,在踏进文学馆大门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了与文学巨匠们的神交。

文学馆曾请三位文学巨匠题名:叶圣陶、冰心、巴金。在新馆建设中,江泽民主席又为新馆题写了馆名。因此共有四个题名,文字一样,字体不同。

三位老人的题名分别安排在主体建筑的三个墙体上,东、北、西三面,一面一个,直接刻在墙面白色大理石上,白底黑字,有署名,有红印。

《祝福》

文学馆大堂正门的两侧,各有一幅长14米、高3.6米的彩色玻璃镶嵌画,用六组画的形式艺术地表现了鲁迅的《祝福》、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原野》。这六组画各自有一幅主画,两幅副书和六幅背景画。六组彼此相连,形成两堵巨大的画墙,逆光看去,五光十色,十分抢眼。

《原野》
《女神》
《白杨礼赞》

文学馆大堂中间,竖立着一对巨大的青花瓷瓶,上面有5000余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签名。大瓷瓶有3.5米高,各重1吨多,是在景德镇烧的,每一炉只烧一枚,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难以控制,烧毁了若干枚。作家名字按汉语拼音的顺序排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熟悉的作家名字。

文学馆大堂里侧,能看到一个油画厅。油画厅的左右两扇墙面,应用了埃及的彩色浮雕、敦煌的绿黄色基调和现代的叠加技术,再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中的“受难者”和“反抗者”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别致的园林中,在绿树掩映下,安放着13尊或铸铜、或钢铁、或汉白玉的作家雕像,形态各异而传神,让我们与文豪又一次近距离接触,充满着浓郁的文学艺术氛围。

冰心
巴金
矛盾
艾青
丁玲
沈从文
赵树理
叶圣陶 曹禺 老舍
朱自清
邹韬奋
郭沫若

院中的一处还矗立着一座奇石,体积巨大,像一尾展开的孔雀屏,中心有一个溜溜圆的孔,透空,而且连着一个缺角,像极了一个逗号。

中国古典文学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

逗号,是现代。

逗号,没有完结。

一直延续到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军正浩浩荡荡的走在路上,更为宏阔、更为壮丽的篇章正在展开!

文/图 马宁


作者: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