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角楼图书馆2022年“读城行动”正在继续。
继昨天我们参观走访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之后,今天我们邀请到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史宁担当领读者,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启了文学之路第二站——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沿18号,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两进四合院。
这里住过的名人真不少,原是清代和珅的王府花园,和珅被抄家以后,这个花园逐渐荒废。
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
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专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重新改建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院落。
新中国成立之初,乐氏后人把包括这所庭院在内的一批财产捐赠给了新生的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先生居住。
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至病故,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时光。
1982年此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12日对外开放。
纪念馆大门外有巨大的个影壁墙,说明当时建造宅子的规格很高,后来因为什刹海体校扩建道路,保留下来的影壁墙把沿海西街分为两半,成为两条道路。
入门向左几步会看到一个翻新处理过的古井,是乐家居住时打造的,过去的北京城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在自己宅院中打井取水,它既是当时社会身份的象征,也是这座庭院历史变迁的见证。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1892-1978)学名开贞,号尚武;后来的笔名叫沫若,取自故乡四川的两条河流——沫水和若水,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他是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建国后曾曾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政治要职。
郭沫若生前喜爱银杏树,晚年常坐在花园树下小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司徒兆光便创作了这尊铜像神情怡然的铜像放在他最爱的地方用以纪念他,也成为了纪念馆标志性的雕塑。
因为纪念馆是近代翻修的院落,所以并不完全符合旧时四合院的规制,居住空间较小,花园绿化的面积较大,稀疏有致,较好的利用了空间。纪念馆中有十棵银杏树,在秋日洒下片片金黄时成为园中一景,其中最特别的一棵是他和子女为其病中的夫人于立群祈福种下的,取名作“妈妈树‘’,斯人已逝,但那日渐繁茂的树木枝芽也向游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蹲坐在草丛中的石狮,像是在自然中中嬉闹玩耍,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石狮、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这些不按常理的收藏和摆放位置显示出郭沫若先生不拘于常规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和表达。
外院和内宅间,有一个非常精美的垂花门,从入垂花门进入,院内五间正房,四间耳房。东厢房是原私人秘书的办公室,西厢房原是子女的住处。
目前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郭沫若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
正房客厅内的家具是国务院统一配置的,具有外交会见国外宾客功能,客厅内有一副傅抱石巨幅山水《拟郭沫若九龙渊诗意》下陈放着主人收集的观赏石。周恩来以及各级领导友人曾在这里做客或商谈要事,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沫若会见外宾时习惯的座位。
继续前行来到郭沫若先生的书房,这里是他写作和办公的地方,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和其夫人于立群的手迹。
最后来到卧室,卧室面积最小陈设也比较简单,展现出郭沫若先生晚年简朴的生活。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的床边放有一个二十四史的定制书柜,相信这是他最爱的枕边书,也体现出他手不释卷的态度。
郭沫若非常崇拜歌德,曾赞美他是多方面有所作为的球形发展的天才。其实他自己在诗歌、戏剧、考古、书法、译注等方面也取得非凡的成就,著译大量传世作品,是成就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
角楼图书馆通过此次“读城行动”走进“郭沫若纪念馆”,与大家一起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
文/图 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