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内外城图》
《北京内外城图》全图
北京中轴线除了不是城市的正中分割线,严格来讲,北京中轴线也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与子午线有2度的偏角,我们看这幅清乾隆十七年(1752)由法国地理学家菲利普·布亚赫(Philippe Buache)绘制的《北京内外城图》,这是第一张带经纬度的北京城市地图,也是第一张明确标出北京中轴线的地图。
中轴线北段
图中虚线是子午线,红线是中轴线,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向西北方向倾斜2度,为什么倾斜?学界提出众多推论来解释它,但是并没有达成统一,大概有五种推测:第一种是磁子午线说:古代测量方向的一种方法是使用磁针,不过磁针测出的是地磁的方向,它与子午线有一个磁偏角,有人推测,元代北京的磁偏角是2度左右,中轴线也就因此倾斜了,但是反对者认为,北宋时期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发现了磁偏角,后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第二种是元上都说,有人认为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长线直指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元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这种说法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是,经过科学的测绘,结果是这条延长线并没有准确到达元上都,而是在它东侧七公里左右滑过去了。而且忽必烈在建造元上都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料自己会登上皇位,也无法预料要在燕京建造元大都。
中轴线中段
第三种是燕山山峰说,有学者认为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长线,指向不是元上都,而是北京北部燕山山脉的凤驼梁东峰,而这座山峰正好是一处风水较好的穴场。以上两种说法都没有实际意义,元达都的中轴线北段就到钟鼓楼,连大都城都没有贯穿,怎么会延伸到更北的地方呢?第四种是罗盘吉位说,正南正北虽然正,但是风水上属于火坑位,阴阳不配,不吉利,相反,在风水罗盘上,中轴线偏移2度左右则是“旺相珠宝”位,大吉。第五种是量歪了说,这个理论不难理解,就是没有量准,仅此而已,但反对者指出,比元大都更早修建的元上都是正南正北的,足以说明当时技术不是问题。在这些推测中,大家更倾向于哪一个呢?
中轴线南段
《北京地里全图》
我们平时说到中轴线经常会说钟鼓楼、景山、故宫等等,却忽略在他们之下的道路、桥梁,我们从下面这幅地图说一说中轴线上的两座桥和一条路,《北京地里全图》由清末民俗画家周培春绘制于清同治四年(1865)。
《北京地里全图》全图
我们要说的第一座桥叫做万宁桥,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上,因为地安门又被称作后门,所以万宁桥又称地门桥或者后门桥,它是中轴线上唯一一处元代的建筑遗存,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申遗成功的话,万宁桥将是北京唯一一处连接京杭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在地图中,万宁桥横跨在京杭大运河玉河段上,是元大都通惠河上游的重要通水和漕运通道,漕运就是通过水路来运送粮食,这里的粮食主要指的是公粮,比如说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等等,漕运的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低,和古代的陆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元、明、清三代均采用过漕运向北京运送粮食,但是随着河道的堵塞、商品经济的发展、铁路的兴建,漕运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
《北京地里全图》中的万宁桥
我们今天看万宁桥下水深约一米,水面到拱圈的高度约两米,这个高度在当时是无法通过运粮船的,其实万宁桥初建时候,玉河与什刹海水面非常宽阔,我们今天看到的烟袋斜街在元代都是水面。而且桥下净空高度是6米,只是后来由于湖底淤积增高,桥下净空高度不断减少,所以今天的万宁桥才给人一种难以通船的感觉。此外,万宁桥也是中轴线上唯一坚守在现代交通岗位上的古桥。为了保护万宁桥,2021年有关方面出台了万宁桥的限载和限速标准,限载最高48吨,限速30公里每小时,因为桥拱突出道路,无论车辆大小轻重,上桥下桥都会对桥拱结构造成冲击和破坏。
今日万宁桥
我们再说第二座桥,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桥,天桥不是一个地名,在北京的历史上真真正正有过的一座桥梁,我们看地图,天桥横跨在龙须沟上,是中轴线和龙须沟的交汇点,龙须沟是明代修建天坛和先农坛时候的排水沟,天桥一带在明清时候,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河渠蜿蜒、水草丰美,以至于周边山涧口、金鱼池、三里河等地名都和水相关。
《北京地里全图》中的天桥
天桥起初是一座木桥,在清乾隆年间改造天坛时,改成了汉白玉单孔石拱桥,专供皇帝祭天时候行走,因此得名天桥,桥两侧铺设花岗岩石板,供百姓通行。后来又经过几次改建,民国时期,为了拓宽马路,将桥埋于地下,两旁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就只剩下一个地名了。
老照片中的天桥
2006年勘探人员发现了天桥的遗迹,为了恢复古都风貌,市政府决定复建天桥,为了不影响交通,新桥在原桥位置上向南移动了四五十米,2013年正式完工,但是今天复建的天桥只是一座景观桥,并不担负交通的功能。
今日天桥
除了桥梁之外,再说一条道路,地图中永定门到天桥的这条路被标注了“石道”,石道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是专供皇帝行走的道路,又称御道,清代北京城内的石道道路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土路,石道的作用一是便于行走,免去下雨时候的泥泞,二是庄重,增加北京的帝王之气,庚子国变结束后。两宫回銮时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就是在城外马家堡火车站提前下车,自永定门坐轿子由石道进城的。
《北京地里全图》中的永定门石道
这条石道是雍正年间铺成的,当时用的石料是豆渣条石(黑云母花岗岩的俗称),豆渣条石质地坚硬,不易风化;铺设时候采用错缝糙墁两种工艺,这么做一是为了稳固,二是禁得住日积月累的磨损,石道两侧采用牙石勒边,既可以区分石道与土路,又可以阻挡两侧积水对御道的腐蚀。
老照片中的永定门内大街
我们今天看到的永定门御道和永定门城楼一样,都是复建的,复建时没有采用原石,而是采用青白石作为主要材料铺设了一条新的高规格龙尾御道,这样做虽然提高了道路的形制和级别,但是并没有遵循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也引起了争议。
今日永定门御道
复建消失的古建筑,在学界一直是有不同声音的,北京中轴线上已经复建了永定门城楼、永定门御道、天桥、正阳门五牌楼,现在还有呼声要复建地安门,其实,对一个城市而言,市民的生活和文化才是这个城市最丰富、最有活力的部分,北京中轴线,除了庄重、尊严之外,也应该成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载体,小编认为,复建消失的古建筑同样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不要刻意去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