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清华大学、信通院召开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开题论证会
2022-09-20 18: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点击上方北京互联网法院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9月1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召开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个人信息民事司法保护路径研究》开题论证会。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陈志远、民事处处长陈龙业、民事处副处长贾玉慧、民事处四级调研员张音、民事处干部胡传朋作为课题指导单位领导参会指导。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陈志远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姚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史智军、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胡怀松、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曹钰、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一庭副庭长肖芄,课题组全部成员以及来自互联网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会议。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出席会议。

今年4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本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招标公告。全国法院、高等院校和其他有关单位共有220个课题组提出申请。经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联合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北京互联网法院合作申报的课题《个人信息民事司法保护路径研究》作为63个课题之一中标。

会议由课题组成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李文宇主持。会上,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首先致辞并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建院以来围绕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问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她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与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信息通信院合作共同中标最高人民法院重大研究课题,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肯定和鼓励。北京互联网法院将举全院之力,调配精干力量,以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审判实践为基础,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与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精诚合作,通过探究涉网个人信息的理论难点和实践焦点问题,逐步细化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司法适用和裁判标准,为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繁荣数据要素市场提供司法智慧,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贡献司法力量。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申卫星作为课题主持人,代表课题组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任务分工、时间安排及预期成果等课题实施计划相关内容进行了汇报。

与会专家学者、法官代表及行业代表等围绕“个人信息保护司法路径研究”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大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提纲的全面性、课题研究内容的重要性、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课题组成员的高质量配置及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并从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逻辑架构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各位领导对课题提纲及实施计划作出指导意见,陈志远副主任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四年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走出了互联网司法的新路子,同时也为世界互联网司法创造了中国经验。相信北京互联网法院与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强强联手,一定能够做出精品课题。陈志远向课题组提出四点期望,一是坚持两个贯彻,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贯彻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工作部署。二是坚持两个导向,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课题目标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成果推动实践工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个人信息保护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课题研究要围绕实践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中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坚持两个结合,始终坚持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在梳理司法实践的同时,更多了解理论界、学术界的动向和前沿成果;始终坚持立足自身和借鉴他人相结合,既要全面掌握自身情况,又要借鉴兄弟法院和国外法院的有益成果。四是坚持两个促进,既要促进理论的繁荣,又要促进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的发展。

接下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将与清华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精诚合作,认真学习领会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各方面内容和程序,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的各项要求,确保高质量高水准完成课题调研任务。


作者:

北京互联网法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