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在我心中|梁志军:讲好知产故事 传递法治声音
2022-07-22 12: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法治中国的目标指引,是人民法院工作一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工作中,也时刻体现着京知人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我们的司法工作中,有很多彰显为民情怀、传递司法温度的动人故事。日前,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一场题为“人民在我心中”的宣讲会拉开帷幕,9位深耕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和服务保障沃土的京知人,走上讲台,结合各自领域的故事,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内心深处“人民”二字的分量。

“知产北京”将开设专栏,邀您共享京知人的为民情怀。

讲好知产故事 传递法治声音

梁志军

综合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主任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1年9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正式公开发布,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

如果说,法官是法治思想的践行者,那么法治宣传员便是法治声音的传递者。在工作中我们如何讲好知产故事,发出法治声音呢?下面,我想通过三个篇章,带领大家走进知识产权法治宣传那些事儿。

彰显知产审判“中国范儿”

我们都知道,综合办公室承担着行政管理与服务保障等80余项工作职能,其中的法治宣传和外事工作职能是打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舞台的重要窗口。那么,如何向外界传递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声音呢?我们专门撰文《彰显知产审判的“中国范儿”》,向社会介绍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国际交流情况,并在人民法院报等媒体刊发。其中提到:“北京知产法院成为国际关注的知产审判专门法院,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窗口之一,自2014年建院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先后百余次接待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600余人次的相关机构来宾开展专业交流;先后34次派出专家法官44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这些都彰显出知识产权法院的国际化形象,传递出知识产权审判的中国声音。

疫情防控阻碍不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和专业审判的国际交流步伐。2022年5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与国际商标协会(INTA)共同举办了双边交流会议,这是国际商标协会成立以来首次与我国地方法院举办的双边交流会。

为了通过会议展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国际水准的业务能力和知产审判的“中国范儿”,我们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筹办此次会议。我们进行了十余次的会前演练,每一个线上会议的画面镜头、每一帧现场录像角度的设计、每一张会议照片的情景预演我们都细化分解,形成完备流程图,确保会议每一个环节精确对接、准确无误。正是这些所有细节的汇集,才有了双边会议的顺利开展,才有了国际商标协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才有了CHINA DAILY、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网、光明网等十余家媒体的第一时间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

进入新发展阶段,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受到了大量国际主体的关注。当前,我国正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国家正从战略高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这样的时代下,作为对外传播知识产权法治声音的我们深深感到,光荣与使命同在,责任与担当共存。

吹响知产服务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2022年1月至6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知产北京”官方发布原创文章1100余条,阅读量达到了335万,我们还取得了“北京政法矩阵”微信影响力上升榜TOP8的好成绩。

有其他单位的同事向我取经,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是不是有个强大的法治宣传团队?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优质法治宣传报道依然层出不穷。但其实,我们的宣传队伍只有张晓天、郭豫蒙、沈亮三名同志,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天蒙亮”组合。在工作中,这个年轻的团队朝气蓬勃又紧密配合,他们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在院党组的关爱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吹响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举起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保护理念传播的“风向标”,成为了凝聚干警共识的“黏合剂”。

他们常常思考,如何通过笔触和镜头,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的工作举措向社会传播?在他们的报道中,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法官从“坐堂问案”到现场解惑的创新做法,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期间,知产法官从执法办案到普法宣传的用心点滴纷纷被社会点赞。

他们常常思考,如何将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参与首都重点工作联系起来?在他们的宣传下,审判第一庭用“最强大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团队故事被社会熟知;“冬奥来啦,向转播侵权行为说不!”“车窗上的一句‘辛苦了’,是我最好的春节礼物”“为冬奥健儿加油!为中国女足喝彩!”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典型案例的全网发布使社会感受到京知人踏冰逐雪向未来的奋斗“正能量”。而这些也成为了法宣人值得骄傲的“荣誉状”。

前段时间,“在抗疫场上原地出道”的“京知boys”、在下沉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和换位思考”的年轻助理王彦杰、社区防疫的“父子兵”的刘月庆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下沉干警的感人故事被大家频频点赞。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我们宣传团队的身影,下沉干警在社区抗疫的一点一滴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从“五一”假期第一批下沉开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大白”“小蓝”们下沉到哪里,我们的宣传就跟进到哪里。

北京日报专文报道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下沉干警,而一篇篇宣传报道背后,是法宣人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一字又一字的文章修改、一遍又一遍的信息整理,而伴随着他们的也常常是七八点的晚风与十一二点的月光。

今年,在市高院发布的新闻舆论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表扬通报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被评为新闻舆论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而我们法治宣传工作者也是一个窗口、一个冲锋号,向社会传递着来自司法的公正与威严。

感触人民群众知识产权保护心声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当前,我国正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不断迈进,而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也要从青少年抓起。

随着法槌敲击的一声脆响,一场由50名“模法少年”参加的“沉浸式”知识产权模拟法庭正式开始。庭前,我们组织了优秀的法官代表冯刚、赵明、逯遥走进学校,为同学们讲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在模拟法庭中,帮助学生们走进知产案件、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总结模拟法庭的成果。

活动之后,担当审判长角色的熊同学,特别记录了他的感想:“穿上法袍的一瞬间,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它的重量与温度,一丝一毫都在告诉我它的神圣。”通过模拟法庭普法活动,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法院的庄严肃穆,体悟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真正意义,打开了人生理想的一扇窗。而这只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建院以来举办的300余场“普法十进”活动的其中之一,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法治宣传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八五”普法开启崭新征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知识产权审判机构,践行“谁执法谁普法”,先后走进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中德产业园、中关村创业大街、北京文化产业商会、东升国际科学园,开展“订制化”普法,帮助108家企业梳理了知识产权保护痛点难点共性问题30余项,增加社会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了解与认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活水”。

为了更好向人民群众传递知产保护声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综合办公室专门挖掘内部潜力,将四项对外联络职能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了以新闻宣传带动代表联络、外事管理和人民陪审的“大法宣格局”。我们整合法官、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等多方面资源,充分结合知识产权法治宣传工作,从执法普法、监督司法、法治宣传等多维度、多层次开展集合式的宣传模式,让知识产权普法宣传有了更高的深度、广度和实度。就像一位人大代表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与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普法宣传时感受到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法官不只是坐堂办案,还是小微企业初创过程的指路人;人民陪审员不只是参与审案,还是知识产权法治文化的宣传员;而我们人大代表的职能也不只停留于对法院的监督,还可以成为法治宣传的参与者。”

在人民心中,法律是威严的,它像一个守护神,时刻守护着公平正义;法院是公正的,它通过个案审判,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而我们法治宣传工作者,就是将法律的威严、法治的公正向社会、向人民传播的纽带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想,只有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我们的法治宣传声音才能生生不息。下一步,我们将赓续法院优良传统,担当起新闻舆论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挥新闻舆论喉舌作用。让我们一同携手,讲好知产故事,让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作者:

知产北京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