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坐飞机品尝航空小食品,觉得品种挺多、挺可口的。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却与航空食品面包掉渣这件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关。
20世纪70年代,中国民航提供的航空食品被旅客形容为:“鸡腿淡而无味,肉硬而不滑,简直比不上香港街边只卖1.8元的‘炸鸡’。飞机餐的糕点则是坚硬无比。”那时中国航空配餐业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经验,制造的面包吃的时候老掉渣,饮用水也不符合国际要求,国内没有一家正规的航空配餐企业,水平很低。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即将通航。邓小平指示中国民航要有自己的配餐。邓小平对时任民航北京管理局(今“国航”)局长徐柏龄说:“你们的面包不好,老掉渣。你派人到我家跟我的厨师学一学。”
当时民航北京管理局只有一个三十余名职工的供应室,设备落后,配餐水平低,那时的日均配餐量只有六百四十份左右。徐柏龄虽然不好意思派人去邓小平家里学习,但这事对他触动很大,于是抓紧与境外有关公司联系合作。
同年,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积极制定与外国企业打交道的有关法律。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同年7月8日开始施行。
早在1978年12月23日,香港贸易中心协会常任理事伍淑清女士应邀第一次到内地参观。在从武汉到广州的列车上她听到了邓小平的声音:“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听到广播后,伍淑清忽然想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将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投资,内地航空服务业应该成为首先考虑的项目。由此,她有了成立航空食品公司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伍沾德先生的支持。伍沾德先生是香港最大饮食集团美心集团的主席。
谈判的过程曲折和有趣。1979年6月,双方就谈判三次。9月,终于定下了合同文本,公司定名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五百八十八万元人民币,中方占百分之五十一股份,港方占百分之四十九股份。谈判中,伍氏父女不会讲普通话,就在纸上写繁体字沟通;中方代表不懂股份制,伍沾德就给他们解释。公司成立后,伍沾德让中方出任董事长、总经理,自己只出任副总经理。那时,中国刚刚开放,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前途未知,觉得风险很大。当时民航总局将此事汇报给了邓小平,经过一年多的协商谈判,合同被批准执行。
1980年5月1日,在首都国际机场宾馆西侧的广场上,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由于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外审字(1980)中外合资企业001号,从而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加上公司是生产天上飞机用的航空食品,所以人称“天字第一号”。
公司开业后,从澳大利亚进口面粉,在外籍厨师的指导下,烤出了又香又软的法式面包。于是,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都向他们订购法式面包。
1988年,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第一期合同期满,双方所得利润都在投资额的4.9倍以上。于是,双方续签了十五年的二期合同。2003年,双方又续签了为期二十年的第三期合同。现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服务国际、国内五十多家航空公司、日均服务五百架次、日均配餐十万余份的现代化的大型企业。
注:
【香港人投资的公司参照外企管理】香港属于中国领土,香港投资者不属于外国投资者。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香港以及澳门投资者在内地投资,适用《外商投资法》和《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因此香港人在内地投资的公司参照外企进行管理,实质上属于外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投资,参照外商投资法和本条例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同时废止。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8年第4期《北京改革开放四十年印记》
编辑:薄梦嫄
实习生: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