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物保护的叶恭绰先生
2022-10-20 19: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叶恭绰一生致力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如发现大同云冈石窟,并提出保护方案;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北京的袁崇焕遗墓;重修北京元代万松老人塔;发起抢救与重装苏州甪直保圣寺唐代雕像,辟为陈列馆;主持重修南京摄山隋代舍利石塔等,皆为极具意义与影响之壮举。

▲万松老人塔旧影——叶恭绰一生致力于文物古迹的保护,重修元代万松老人塔是他的贡献之一。

在北京人的记忆中,保护和崇饰袁督师庙和墓、重修北京元代万松老人塔,叶恭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京城广渠门内有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那就是袁崇焕祠。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

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为此,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毛泽东收到“联名上书后”回复叶恭绰:

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

至此,经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人的多方努力,积极呼吁,北京市政府对袁崇焕墓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墓古迹得以保存。

万松老人塔在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旁门。砖塔胡同因之得名。此塔为金元时代风格的密檐八角九层砖塔,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砖塔。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万松野老(1166—1246年),俗姓蔡,金代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南部)人,出家于荆州,是金元间的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耶律楚材的师父。八十一岁圆寂,其弟子为他在此建造墓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元亡,几经世变,塔被圈在明北京城西四牌楼西南一处店铺之内,无人知晓。明万历中,僧乐庵发现其所在,使之得以保存。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有相关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改为九级,通高约十六米。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人塔”。1950年,叶恭绰等万松精舍同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

20世纪50年代,叶恭绰多次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的专题讨论北京文物建筑保护问题的会议。每次出席会议,叶恭绰对于北京城的建设与扩建都有自己的见解。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8年第2期《高山仰止葬忠魂——叶恭绰的多彩人生》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