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四合院折射出的生活情韵
2022-12-19 15: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人的艺术最讲究曲折、含蓄,对此冯友兰先生曾经总结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这种思想反映在建筑中,就表现为复杂而递进的院落空间,如同一幅长卷画,需要随着人的行进来依次展开每个庭院。最重要的建筑大多掩藏在大门和围墙之内,而不是一览无余地直接呈现出来。北宋词人欧阳修的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正是中国建筑最形象的写照。

四合院雪景。王轩摄影

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同样讲究曲折、含蓄。在多进的大四合院中,这种深度的空间感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庭院与高矮、朝向不一的房屋相互穿插,形成开阖变幻的空间,如同一首节奏鲜明的曲子,引人入胜。

每个院子的正房、厢房、耳房形式虽然雷同,但面阔、进深的尺度各不相同,很多细节上更是存在微妙的差异,加上小巧精美的垂花门和开敞的游廊,整体上呈现出主次分明、虚实对照、错落有致的序列感,在花木、光影的映衬下,自成一个静美的小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空间,也与北京人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是北京人的地方性决定了四合院的格局,还是四合院的格局影响了北京人的地方性格?这个问题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只能说稳重大度的北京人才造得出这样气度从容的北京四合院,而宽敞大方的四合院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二者相辅相成,难分彼此。

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多优良的物理特性,又充满了人情味,特别适合北京地区的日常生活。

四合院院落宽敞,日照充足,大部分房屋都可以获得很好的采光;四面围合的内院形成了一个自我平衡的小环境,按老北京的话说,是含有“内气”,既隔绝了街上的尘嚣,又保证内部通风流畅。厚重的院墙和屋墙具有很强的保温和隔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热。在这里,古人通过自然朴素的方法塑造出高度舒适的人居环境,显示出令人赞叹的智慧,也值得今天的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技术予以借鉴。

邓云乡先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中总结道:“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这样的居住条件,似乎也影响到居住者的素养气质。一方面是不干扰别人,自然也不愿被别人干扰。二方面很畅快、较达观、不拘谨、较坦然,但也缺少竞争性,自然也不斤斤计较。三方面对自然界很敏感,对春夏秋冬岁时变化有深厚情致。”

在四合院中,以往的北京人过的确实是一种“诗意的栖居”生活,也让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羡慕不已。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2年第4期《静美四合院 雅居北京城》

作者:贾珺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