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辽南京时期宗教建筑文化到底有多发达?
2023-01-16 16: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辽南京时期,佛教在辽统治区域内广泛传播,特别是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1100年),对佛教多有保护与支持,致使南京(今北京西南)地区佛教寺庙发展迅速。

这些寺庙相当一部分是由皇室贵族、各级官僚施舍钱财而修建的。还有部分寺庙则由民间佛教信徒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邑社所修建。在官方和民间的协力之下,南京地区佛教寺庙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发展势头超过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之首。许亢宗认为,南京“僧居佛寺,冠于北方”,并非虚言。史称:南京“都城之内,招提蓝若,如棋布星列,无虑数百”。宋人洪皓在其《松漠纪闻》云:“燕京蓝若相望,大者三十有六,然皆律院。自南僧至,始立四禅院,曰大觉、招提、竹林、瑞像。延寿院主有质坊二十八所。僧职有正、副判录,或呼司空。”有学者曾统计,当时整个辽朝疆域内的佛塔、佛教碑刻经幢等,竟有将近一半在南京及其所属的各个州县内,同样也说明了南京佛教之盛。

云居寺塔 立新 摄影

辽代南京地区的佛寺形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精巧。梁思成称:“辽宫廷土木之功虽不侈,固亦慎重其事,佛寺浮图则多雄伟。”例如,大昊天寺是在秦越国大长公主燕京的馆第基础上修建的,而原来的宅邸“雕华宏冠,甲於都会”,经过后来的巨资改扩建,其豪华奢丽大可想见。其中,位于大殿之后的宝塔,六檐八角,轮相横空,高达两百尺。一百多年后,元人郝经在《登昊天寺宝岩塔》诗中对其仍大加称赞:“宝藏沙劫开,突兀翻地轴。瑰奇入霄汉,缔构穷土木。”燕京城内的开泰寺,为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所建,据称此寺“殿宇楼观,冠于全燕”。此外,辽南京地区的佛寺还呈现出总体布局和个体建筑不拘一格、色彩缤纷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发展最为活跃,来自中原、塞北及西域、天竺等海外各地的佛教流派纷纷汇聚于此。各个流派之间在相互交融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吸收了儒学、契丹原始信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化特色明显的寺庙建筑。当时辽南京地区的部分寺庙是依照中原佛教寺庙样式修建的,如应历年间建成的燕京三盆山(今北京房山)佛寺崇圣院。

而南京地区更多的佛寺,则是以中原庙宇模式为基础,结合契丹习俗而建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寺院。这些寺庙在平面布局方面,或以塔院为中心,或以高阁为中心,或以佛殿为中心,各个不同佛教发展时期寺庙平面布局均在南京出现。同时,今天的大觉寺、戒台寺还体现出辽人朝日风俗,更是其中比较独特者。在佛像设置与分布方面,南京地区的佛寺也多有不同。如咸雍三年(1067年)《燕京大昊天寺碑》所记的大昊天寺“百二十之贤王,分其左右”,而咸雍六年(1070年)《洪福寺碑》所记的时属南京管辖的洪福寺(在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则是东西厢有洞廊二座,内塑罗汉各五十尊。显然,这与中原地区的佛寺存在很大不同。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2014年第一期《辽南京建筑文化特色与价值》

作者:宋卫忠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