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究竟是什么维系着元大都的经济命脉?
2023-04-23 10: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一样,居住着大量的帝王宗室、朝廷官员、卫戍部队、工匠役夫。北京大学韩光辉教授估算,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都城内有88万人,泰定四年(1327年)达到95万人以上(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版)。如此庞大的人群聚集在首都,使土地相对贫瘠、产量普遍不高的北方不可能就近解决他们的粮食需求,绝大部分只能仰仗来自江南产粮之地的漕运。

京杭大运河北运河风光 左普摄影

漕运就是在海洋或河流之上利用船舶运输粮食,所使用的船舶称为漕船,通过漕船运来的粮食叫做漕粮。除了粮食之外,漕船有时还捎带一些其他物资。粮食是一日不可或缺的大宗物资,海运与河运因此成为大都的经济生命线。

关于北京的成长历程,有一个虽然不大准确却也不无道理的说法:漂来的北京城。极而言之,没有大运河与海上航道的漕运,就没有大都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资源支撑下的经济保障,大都就无法履行它在元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职能。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在江浙起事的方国珍“入海为乱,劫掠漕运”;十三年(1353年)“拥船千艘,据海道,阻绝粮运”,大都随之发生粮荒;十六年(1356年)三月投降朝廷后,他被任命为海道漕运万户(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六《东南丧乱》,中华书局1979版),从原来被追剿的海上强盗变为政府的运粮官员。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向朝廷请求赐予王爵,遭到拒绝后不再向大都输送粮食,元朝的海运最终停止。五年以后的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灭亡。这些都从侧面证明,漕运确实是维系元大都城市发展的经济命脉。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元代大都漕运的基本过程与时代特点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