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宝《千里江山图》里的大好河山
2023-05-23 18:1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宋末,十七八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精心绘制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卷,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宋代最长的山水画卷。画卷无作者名款,卷尾蔡京的跋文言及此图作者为“希孟”。该图递藏大致有绪,徽宗将是图赐予蔡京,1126年,蔡京被钦宗废黜,意味着其财产要被查抄,金军破汴时,《千里江山图》卷在开封散佚,南宋理宗朝再次入宫。

《千里江山图》中的崇山峻岭与双瀑景观

入元后,《千里江山图》卷流落宫外,为元代高僧溥光所藏,并有接题,得知溥光在“志学之岁”(十五岁)就目睹了《千里江山图》卷,此后他赏阅近百次。溥光之后易主,但不知何人,一直递藏到明末清初梁清标处,后随其多数藏品一并流入清宫,该图被乾隆皇帝著录在《石渠宝笈·初编》里。1922年11月25日,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走《千里江山图》卷(永字五十一号),后被转移到长春溥仪伪皇宫“小白楼”里。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溥仪落荒而逃,被苏军在沈阳北陵机场擒获,“小白楼”里的书画名迹遭到伪满洲国宪兵的哄抢。《千里江山图》卷解放初在北京的文物市场露面,被古董商靳伯声所获,转给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交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图》卷的递藏历史简言之则是:北宋徽宗→蔡京……→南宋理宗……→元代溥光……→清初梁清标→清宫→伪皇宫溥仪……→现代靳伯声→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故宫博物院(省略号意即尚有藏家,待考)。

《千里江山图》卷画的是哪里?它的画名有提示吗?它最先一定有一个画名的,但蔡京、溥光都没有提及,说明《千里江山图》卷起初的画名不会有具体地名,蔡京、溥光分别以“此图”“此卷”代之,清初宋荦的诗句里说是“设色山水”,极可能宋荦沿用了前人的定名即“设色山水”。据梁勇研究,这是元以前对这类山水画的统称,是相对于“墨笔山水”而言的。直到清乾隆朝《石渠宝笈·初编》根据皇帝的题画诗句首“江山千里望无垠”,才以“千里江山图”称之。

《千里江山图》卷是一幅写实山水画,画中的景物没有概念化的因素,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作者少时所生活和经过的地域必定会成为其取景之源,画家会选择一个主要取景地,再杂取其他,加以丰富。以希孟短暂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他不可能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只能是集中概括提炼少数几处江山之胜,不排除有借鉴他人之作的可能。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画中所绘自然景观中的标志性景物来判定他所到过的地域,探究他短暂的人生经历。

画中的自然景观

本文所论及的自然景观特指画中的山脉、瀑布、湿地、江湖以及植被等与自然界诸物的形象联系。画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在北宋统辖的疆域里,只有江西庐山因矗立于鄱阳湖、长江之畔而有此特性。

1.山体

画中一座座突兀的高山大岭伫立在大江大湖边,山势雄秀,群峰簇拥主峰,画中多处出现“U”形山谷的造型,左右高峰各为冰川刃脊。李四光认为这是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流动时将山谷基岩创蚀的结果,类似这样的地质地貌,以庐山最为典型。

画家笔下的群山均非概念化的排列,经过画家总体把握和周密布局,全图系传统散点透视的典范之作,由七大组群山组成,像是某个具体地域的山势作横向展开,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如同一座座山岛矗立在江边湖畔,形成互有联系的“岛链”。这种观察、组合群山的方式与山上观山迥然不同,是画家来自于湖区或海边观山看岛的习性,暴露出画家有在水边生活的经历。如北宋燕文贵笔下的江山及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倪云林笔下的湖山等都是如此。《千里江山图》卷卷首第一组为序曲,该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小桥相接,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长桥相连,最高的主峰在第五组,拔地而起作为全卷的高潮,最后一组如同音乐的尾声,节奏感十分鲜明。画中各组群山不是作简单重复,每一次横向的循环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如变换山体造型、增换瀑布和溪流以及建筑群,如同乐曲中的“变奏”。

2.湿地

画中展现了开阔的水域,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像是长条形的沼泽大湖,远接江海,属于典型的湿地地貌,极类似鄱阳湖一带的湿地、沼泽。不过,画家为了丰富画面,在水际边还画了一些礁石,这是汲取了海边的地貌特色,这在沼泽湿地是不多见的,水边没有浪迹线,可以排除画海景的可能。岸边嘉木成荫,人影绰绰,画中多次出现的植物如竹林、樟树、桂树等,还有广泛使用竹制品如竹篱笆、竹扉、蓑衣、笠帽等,表明了画家接触的南方树种和编织物比较多。

3.瀑布

画中出现了许多水潭、流溪等,还有多个瀑布群,最突出的是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四叠瀑是极少有的自然景观,它与双瀑同时出现,具有相当的唯一性,这是只有在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九鲤湖才能遇到的自然景观,双瀑是左右一对瀑布同注一潭,当地百姓称之为“双箸”,四叠瀑是上下瀑布的组合群,它连续四次跌落悬崖,极为罕见。九鲤湖的这一胜景在唐、北宋是闽东南的旅游胜地,如当地唐代的文士郑良士、徐寅等,北宋张式等都写下游历的诗句,画家很有可能接触到这种地域特性很强的瀑布,并汲取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将其综合到画面里。

大湖之畔的大山之景唯有庐山和鄱阳湖、长江口,这种大起大伏的地貌以及湖上望山的视角给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千里江山图》卷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来自在鄱阳湖的湾流里眺望庐山各峰。少年成长期观望到的自然山川常常会影响画家一生的绘画取景,在北宋相同的事例不胜枚举:李成故里的“寒林平野”生成了他烟林清旷的意境,范宽籍里“华原峰峦”影响了他山体伟岸的造型。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

作者:余辉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