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由于达官贵人们讲究吃喝,互相宴请,因而出现了一批清新、鲜美的官府菜。其中,以谭府菜最具特色、最享盛名。谭家败落后,谭宗浚之子谭瑑青开办了家庭餐馆,并由谭家女主人赵荔凤掌灶,按照谭府家传做法,经营二百多种名菜、名点。因此,“谭家菜”又是谭府系列名菜、名点的总称。谭家菜菜点的烹调技艺和隽永风味,成为北京菜系中独树一帜的菜品。
谭宗浚,字叔裕,广东南海人。他的父亲谭莹,是清朝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谭宗浚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二十七岁时考中了榜眼。以后入翰林,督学四川,又充任江南副考官,稳步跨进了清朝的官僚阶层。
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幼年时便不断陪父亲品尝潮州菜、广州菜、东江菜,到翰林院做京官时更进一步得到品尝和实践的机会。
谭宗浚嗜好口腹之美,常在要好的同僚中相互吃请,一快朵颐。当时,饮宴在京官生活中几无虚日。每月有一半以上都饮宴,谭府门前总是车来轿往,满院肴香。
谭宗浚在宴请同僚时,总要亲自安排,对菜的选料十分上心,每每亲自督办,常携妻妾到西单的聚兴诚海味店买菜。熊掌必须挑选熊的左前掌,据说左前掌是狗熊经常用舌头舔的,因此格外肥美;鱼翅则必选用菲律宾产的“吕宋黄”;燕窝必是泰国产的“暹罗官燕”;鱼肚要广东产的“广肚”。一样也不能凑合迁就,否则做出来的菜味就会大打折扣了。从聚兴诚满载而归后,谭宗浚又命仆人到前门外的肉市上购买鸡、鸭,可谓是日费千钱了。好在谭夫人一来精于烹饪,有此一好,二来热情好客。谭宗浚宴请同僚时,夫妇俩总要亲自安排,把席间佳肴搭配得精美适口,令赴宴的同僚们称羡不已。
谭家菜与其他官府菜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主人不仅限于烹制家中私厨的手艺,而且不断尝试烹饪各地菜肴,并以此为乐。谭宗浚曾任四川督学,川菜的味道给了他一个与粤菜比较融合的机会。此时,儿子谭瑑青受其熏陶,对美食也开始入道。到谭宗浚任江南副考官时,又对淮扬菜作了深细研究。回京后,谭宗浚已无意为官,父子俩对各地菜肴多有涉猎,积累食谱甚丰。为了提高技艺,谭家不惜重金礼聘京城各派名厨。在厨师献艺的过程中,将技术学到手。这样随请随辞,博采众长,为己之长。久而久之,谭家菜融汇百川、精益求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对他的儿子谭瑑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佳肴,不仅体现在他与同僚之间的饮宴之乐上,更体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如《荔村草堂诗抄》、《希古堂文集》等,特别是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提炼而形成的《希古堂饮食宴乐精义手稿》一书,对后世颇具影响。《手稿》在记述谭家饮宴的全过程中,重点阐述了谭家菜的制作要义和特色精髓,为谭家菜的传承、发展和扬名京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手稿》中阐述的谭家菜之“要义”至少有七个方面:一为开宗明义,谭家菜之精要“在于使人享受到饮馔之乐”;二为谭家菜之品位是“万人皆有,而我独绝”,做到独树一帜,风味独标;三为谭家菜的饮宴环境要“有画趣,有书卷味,有山野气,有花草香,所以欢绝也”,即做到自然与人的天然合一,只有这样的饮宴环境,才能把饮馔之乐发挥到极致;四为谭家菜的盛器“皆用好瓷”,讲究阴阳平和,美食配美器,即以广东佛山的白瓷为主,一席上好的白瓷,衬托出谭家菜品位之鲜美、靓丽和丰厚的文化气息;五为谭家菜“贵精又贵多”、“精而不多,不可”,“精而不多,兴采而酣畅,忽然而止,譬之甫观佳人,环佩之声已远,同游芳院,花草之气不长,其为惆怅,当复如何”;六为谭家菜是“用极好鸡汤”调出烹饪原料中之自然本味,其味鲜香醇浓,食后令人久而难忘;七为谭家菜中的“点心”与经典菜肴同等重要,同样制作精致,与众不同,把“点心”比作“词家之词根,股(按:指八股文)家之题珠”。
谭宗浚后期,仕途不顺。据《清史稿》记载,谭宗浚“以抗直为掌院所恶,出为云南粮储道。宗浚不乐外任,辞,不允。再权按察使,引疾归,郁郁道卒”。榜眼出身的谭宗浚以文人的清高和直言,得罪了顶头上司,结束了京官清闲和舒适的生活,不得不离开北京充任外官,奔波于车马舟船之间,最后托病辞官,郁郁寡欢地病死在归乡的路上。
主人好学,观摩厨艺,终入勤行,自成一家。李滨声作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谭家菜——北京菜系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刘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