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清代王府,你走过几个?
2023-10-08 17: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清代,于住宅称谓,有着严格规定。《大清会典》载:“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住所,则称王府。除此之外,尽管获得封爵,官至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者,住所皆不可称府,而是称第;而普通人家,则称宅。在产权上,王府、公府属于皇产,归内务府统一管理,只允享用,不可买卖。一旦封爵撤销,则要相应撤府,以备将来再分配他人。而宅、第,除极少数由皇帝赏赐外,一般属于私产,可买卖、转让之。所以,王府规制,准确而言,只包括获得亲王、郡王两级封爵的贵族住宅。

考北京城王府之设,始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拓城伊始,大兴土木。而王府之数,难以确考。至今仍存且名称相沿未改之王府井大街,当年即王府荟萃之地。据史料记载,永乐一朝,曾于此地修建王府十五所,房屋共计八千三百余间,供亲王、郡王居住。街道因之得名为王府街。宣德三年(1428年),又在王府以南新建公主府三所。因此地有甜水井一口,井水甘冽,远近闻名,此街因而更名为王府井大街。虽当今已面目全非,但地名可记其盛,堪称活化石。

清承明制,定鼎北京。前后二百六十八年,将王府建筑发展到极致。明朝对皇子之分封,有亲王、郡王两个等级,居地遍及全国。然采取“封而不建”之法,即“分封而不赠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规定诸王不掌握当地军政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而清代封爵制度,集权趋势更加突出。乃分封诸王,不设郡国,将诸王全部留住京城,赐府以居,形成封王设府之特制。因此,清代在京城之王府明显不敷其用,只得大兴土木,致使王府遍及内城。

今日顺承郡王府 振阳摄影

北京清代王府分布于内城,与清代北京居住限制密切相关。自明代嘉靖朝至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有内城与外城之分,呈品字形状。内城形似上面一口,然又是大口里面包小口,中心是紫禁城;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署。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之睿亲王府、阿济格之英亲王府曾设在皇城,在他们被议罪削爵后,即不再用作王府。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及旗人集中居住之地,共建有王府四十余座。回顾历史,曾有康熙朝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被雍正逐出内城,将王府建于德胜门外昌平郑家庄(今名郑各庄),乾隆时才迁回内城。而外城乃下面二口,为民人之所居,因而不见王府之踪影。

清代向有优待蒙古之国策,蒙古贵族多有得亲王、郡王之封者,其中那王府位于内城。其得名于其最后一代府主、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落的札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那彦图先祖为清代名将“超勇”亲王策凌。其他王府多在蒙区,规制与京师王府规制有异,限于篇幅与主题,于兹不赘。

若从封袭情况看,清代王府可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世袭罔替即封王子孙每次可有一人按原爵袭封。纵观清代封王,世袭罔替之封王又有两种情况,即清初以佐命殊勋受封之八大铁帽子王和后来“以天潢近支得封”的四大恩封世袭罔替亲王。八大铁帽子王即郑亲王、礼亲王、庄亲王、豫亲王、肃亲王、睿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四大恩封世袭罔替亲王为醇亲王、怡亲王、恭亲王和庆亲王。在十二家世袭罔替亲王的王府中,有八家在西城,有三家在东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王府分布之“东富西贵”说。

醇亲王府花园 宏描摄影

作者:邸永君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