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北京的岁时文化
2023-10-18 12: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先秦时期,今天的北京地区就建有一座名为“蓟”的都邑,也就是西周、春秋时期的燕国都城。秦灭燕后,蓟城虽然失去了都城的地位,却仍是北方的一座核心城市。由汉至唐,因而未改。五代时期,幽蓟之地入北,辽太宗以之为南京,号为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又称燕京。金朝灭掉辽和北宋后,鉴于原都城上京会宁府地方僻远、气候苦寒,遂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大兴府。及至元世祖忽必烈时,又在中都附近大兴土木,起建大都城,作为新都,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雏形。这么算来,北京的人民在燕山脚下、永定河畔的这片土地上生活,前后总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像 首梦摄影" data-mce-src="/stream/stories/product/CO652f64d3d34e8e9637620a10?attachmentName=attachment_0.png&tempId=0.4543560828215061&tempId=0.6425628116543511">
白云观丘处机像 首梦摄影

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里,北京经历过金戈铁马、边声四面的战乱世道,也赶上过重译款塞、九有来王的太平盛景。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日中为市、男耕女织的平凡日子。此城坐落于燕山与太行山的怀抱之间,往北是游牧民族聚居的边塞之地,往南则是人文綦盛的礼乐之乡。两种文化在北京融合,形成了北京人特有的性格:热情,大方,眼界广,“讲究”多。特别是在过日子方面,一年三百六十日,哪天该干什么,北京人总是记得一清二楚,说得头头是道。

比如说,正月十九,在大多数地方的人看来,都是一个没什么特别的日子,然而如果您问“老北京”这天有什么说道,他们多半会告诉您:“这是燕九节呀!您不上白云观‘会神仙’去?”您看,元宵刚过完,北京人又给您弄出个“燕九节”来,有意思不?

又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这是我国民间常有的说法,并非北京特有的节日。然而在北京,关于“二月二”也有一堆要注意的:首先,这一天妇女是不动针线的,说是怕伤“龙目”。其次,这天吃饭也有很多名目,吃饼叫吃“龙鳞”,吃面叫吃“龙须”,吃饺子叫吃“龙牙”,吃米饭叫吃“龙子”……总之,一切都跟“龙”有关系。搁在别处,可没北京这么多说道。

其实,这也不能怪北京人瞎讲究。首先,北京地区四季分明,何时春来,何时入夏,大家都很清楚,季节更替容易给居民留下深刻印象。且旧时不像今天生活条件优越,想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往往要借着过节的由头,而随着季节变化“过节”,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时间久了,这种“顺时而动”的岁时文化就成了本地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北京在历史上先是边镇要地,后来又是帝都,不仅市井繁华,而且人文荟萃,每当季节交替之时,公卿贵戚、文人雅士辄有游赏,如春游满井,夏看洗象,秋登窑台,冬观冰嬉,给北京增添了很多热闹,逐渐就成了习俗。除此以外,北京历史上又是诸多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些名人留下的事迹、佳话,乃至被后人附会出来的传说,都成了岁时文化的一部分。如正月十九日白云观“会神仙”,就是因为俗传丘处机“成仙”之后,每到这一天都会“临凡度世”,北京人去白云观,为的就是凑这个热闹。像这样的节令,大都是北京特有的讲究,有着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

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北京的岁时文化可说是非常丰富的。不但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都有一些特殊的节令;而且就现在保留下来的文献材料看,从辽金到明清,乃至到了民国,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好尚。更难得的是,同是一个节,往往官家有官家的过法,民间有民间的说道,这就更加凸显了北京岁时文化的丰富多彩、底蕴深厚。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四时风物月华中》

作者:乔天一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