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太后,楚国人,芈姓,名讳史籍失载。学者陈景元将秦俑身上所刻陶文(原释“脾”)拆解为“芈月”,进而认为“秦宣太后的名字就叫‘芈月’”(《陶俑上的“生僻字”》)。此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芈姓是楚国公族之姓。宣太后原是楚国公族之女,嫁给了秦惠文君,名号为“芈八子”。秦代后宫列女,大抵依次有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其中,“八子”是妾媵的名号。媵是诸侯贵族女子出嫁的陪嫁女,多以侄女和妹妹从嫁。可见,“芈八子”在楚国公族中的出身以及在秦惠文君生前的名位并不太高。
“芈八子”可能是秦惠文君“楚夫人”的媵女。秦惠文王(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先后有两位惠文后:一位是“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即惠文君四年(前334年)所娶的“魏夫人”;另一位是,秦昭襄王即位后“不得良死”的惠文后(《史记》卷五《秦本纪》),应当是魏夫人死后,惠文王从楚国迎娶的“楚夫人”。秦武王生于前329年,而芈八子的儿子昭襄王生于前325年,芈八子很可能是在前329—326年间随从“楚夫人”嫁入秦。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之间存在长期的通婚关系。秦楚政治联姻,一开始最重要的目的是抗击当时中原强大的对手——晋。最初,秦穆公为了称霸中原,与实力强大的晋联姻,不仅迎娶晋献公之女为夫人,还先后帮助晋惠公、晋文公即位,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怀公(晋惠公之子)和晋文公,因此有“秦晋之好”的故事。然而,秦晋即使联姻,因为地缘的关系,秦要进入中原,必然要越过晋,这时秦、晋之争就难以避免了。
秦穆公时期,秦东进与晋爆发了韩原之战、崤之战、彭衙之战,秦都战败了。与此同时,楚成王北上中原,也与晋爆发了战争,楚在城濮之战中被晋打败。这时,两个战败国秦与楚,通过婚姻结盟的方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晋。此后,秦楚联姻,史籍可考者有楚共王娶秦赢、楚平王娶伯赢等。在秦楚的联合抗击下,晋先后败于王官之战、邲之战,实力有所损失。
另外,据秦刻石《诅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斋盟。曰枼万子孙,毋相为不利……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从秦穆公、楚成王开始,秦楚王室联姻结盟。学者李开元认为,《诅楚文》中“十八世之诅盟”指的是,自秦穆公至惠文王三百多年间,秦楚两国之间存在十八世王室联姻誓约结盟(《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由此看来,芈八子嫁给秦惠文君是秦楚长期通婚的延续。
文章来源:《“芈月”——历史迷雾中的秦宣太后》
作者:凌文超